這次要拆的是 克里斯《親密關系》,這本書很早就在我的kindle書架上。張德芬老師翻譯也是我讀這本書的一個重要原因。
PART 1 什么是親密關系
親密關系如此重要,幾乎是每個人都渴望擁有的。但是有時親密關系也會成為沉重的負擔。所以這本書就是讓我們學會更好的處理親密關系,進而推動到靈魂關系。(靈魂關系是親密關系進化的最終目標)
親密關系是來幫助我們認識自己、進而療愈你的創傷,最終找回正在的自己。所以從靈性角度來說,親密關系是通往我們靈魂的橋梁。
作者將親密關系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絢麗、幻滅、內省與啟示。書的結構也以此展開。
下面是一個在愛情中的具體實例
絢麗期:雙方愛的死去活來。
幻滅期:關系反復分分合合,時而陌路,關系不斷幻滅,處于不穩定期,大部分愛情在幻滅期陣亡。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將所有需求投射到對方,而沒有明白,時間是不可能有人可以滿足我們所有的需求的。
自省期:重新審視自己,不是要對方為自己負責,而是要自己為自己負責。
啟示:將親密關系看成是修行的道場,在其中不斷成長、學習。
作者認為,伴侶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三個角色:
- 一面鏡子。讓你看見引發你關注的不舒服感。
- 一名老師。在你探尋真實自我的時候,激勵與啟發你。
- 一名玩伴。開啟并陪伴你一段生命的旅程。
親密關系的開始:絢麗期
每個人尋找“親密關系”的目的不同,有的是愛上對方漂亮的臉蛋,有的人是為了找到一個善良體貼的人,有的人認為對方是自己的真命,甚至有的人是為了排解寂寞。作者認為,開始和維系一段親密關系背后的真正動機,其實在于需求。世間并沒有那么一個人,只要你找到了TA,便從此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最初人們被某人吸引,通常是由于情緒上的需求。我們在孩童時代,我們希望爸爸或者媽媽來滿足我們所有的需求。兩大主要的需求是歸屬感與確定自己的重要性,根源是人類共同的“愛與被愛”的需求。
孩子希望獲得父母的愛,那么他們最好的辦法就是向父母證明自己的特別。我們希望獲得對方的吸引時,也不斷的向對方證明自己的特別。
我們都會在心中構建一個夢中情人,TA會滿足我們所有的需求。我們也會以夢中情人所擁有的特質來作為尋找伴侶的準則。在潛意識中,我們會評估最相似的對象來作為追求的目標。接著便會通過明說或者暗示的方式來對對方進行改造,以將其逐漸變成我們夢中情人的樣子。我們不斷的提出需求,心想如果TA“真的愛我”。就一定會順從。
但是終究發現,需求并不能完全得到滿足,因而產生失望,甚至憤怒。那么進入了親密關系的第二階段:幻滅。
真正正確的做法是學習放手和接受。我們不能將自己的需求強加在別人身上。如果我們執著于期望和要求,那么我們尋找真愛的任務注定要失敗。因為真愛在我們自己的心中。** 期望是憤怒的前身,當我們有了期望,我們就通向了地獄之路 ** 。我們要在類型找到真正需要的事物,擺脫需求的束縛,接納自己,因為我們并不需要什么來讓自己變得完整。我們自己便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我們的心中。
真正的親密關系的最終階段,是靈魂關系。一開始的心動轉為真正的熱情;一開始的歡樂轉變成真正的喜悅。絢麗期美麗而令人心動,但是由靈魂所引導的親密關系,遠比那光彩還要更美更動人。才是我們每個人應該追求的。
PART2 愛情,為什么是痛苦的?
當經過了愛情的熱戀期,雙方就進入了親密關系的第二階段--幻滅,在這階段,雙方互相傷害,分分合合,極不穩定。大多愛情也止步于此。
產生幻滅的原因是期望,只要有期望,就有失望。因為人們錯誤的將快樂的源泉寄托在別人身上,而沒有從內心去尋找真正的快樂。
當我們期望沒有達到時,我們經常會有以下幾種行為來讓對方滿足自己的期望:
- 渴望關注
- 權力斗爭
- 報復心理
- 自我放逐
前面兩種是孩子的兩大需求:歸屬感與自我價值。后面是兩大需求沒有被滿足時的毀滅性行為。
有人說,為什么總是要提到孩子?我們都長大成人了,又怎么會像孩子那么幼稚不成熟呢。其實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曾經受過的創傷都會被埋藏在潛意識的深處,而潛意識埋藏的創傷,大多是孩童時期經歷的苦難。潛意識擁有的自我保護機制,會讓我們在成年之后不斷以直覺的影響讓我們遠離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東西,產生各種限定性信念。所以在讓自己的生命走向更加靈性的道路,就是將那些埋藏在深處的創傷清除。
渴望關注
我們尋求被別人認可,最好的方式就是向對方證明自己具有獨特的價值。都大力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比如裝可愛、親切、有能力、上進、堅強、有趣、害怕、脆弱、酷。
權力斗爭
權力斗爭在這里的意思是雙方開始爭奪親密關系的主動權。都努力的想要改變對方想法、話語和行為。常見的權力斗爭方式除了爭吵、打架,也有冷戰、避而不見。進入了權力斗爭的階段,愛情最開始的魔力便消失了。而這,也意味著另外一段旅程的開始。
權力斗爭的原因是我們渴望避免造成痛苦的人或事再次浮現。而這樣的痛苦經歷與感受已經早早深埋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但是我們要明白,逃避并無法解決任何問題,只能起到拖延作用。過去的創傷并不會隨著時間消逝。
伴侶讓我們發覺到痛苦的存在。其實痛苦一直在心中,只不過我們不愿意去感受。而這,是一個很好的療傷過程。但是我們大多寧愿吵架也不愿意面對傷口,因為生氣比承受心碎要簡單得多。
親密關系能治愈我們的舊傷,使其不再影響我們的智慧、創造力、人格、金錢、人生方向、自我表達和熱情。但在過程中,我們必須先體驗對我們造成影響的舊傷。這時候問題就來了!我們本來應該用負責的態度來處理傷痛,卻往往怪罪伴侶傷害我們。然后我們會嘗試控制他們的行為,確保他們不會再犯。
權力斗爭中必然有憤怒的成為。憤怒背后的主要意圖證明自己是對的,證明別人是錯的,讓別人有罪惡感,讓他們為我們心中的痛苦負責。我們對伴侶發怒的原因有兩個:
1.憤怒能麻痹我們心中的痛,是一種心靈的止痛劑。
2.憤怒能讓對方有罪惡感,從而有效控制對方的行為。
憤怒有三種表達方式:
- 1.攻擊。公開、明顯表達憤怒的方式。
- 2.情緒抽離。冷戰、冷暴力。
- 3.被動攻擊。 變成受害者,讓對方自責。
如何解決與伴侶的沖突?
1.認識到一人一世界,每個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沒有誰對誰錯,孰是孰非。尊重彼此的看法,接受彼此的意見。
2.重視對方的感受,進行減壓談話(不提解決意見,認真傾聽感受)。
3.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價值判斷。
這個和《非暴力溝通》的理念原理相同,可以去翻閱這本書,此處不做展開。
報復心理
在報復的時候,會得到一種 冷冰冰的快感,但這種快感很快讓人上癮。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接著報復轉移注意力很簡單,制定對方和自己一樣痛苦,心里就會舒服一點。
自我放逐
自我放逐是一種悲觀的自我放棄,是更為嚴重的毀滅打擊,比如“既然這樣,那我們還是不要一起過了”。
總結
西方心理學中,所有的痛苦源于欲望,這與佛教的講義殊途同歸,消除痛苦的原理也完全一致。
在親密關系中,由于我們將自己小時候未滿足的需求投影到對方,將快樂的源泉寄托于對方。有期望便會有失望,失望帶來的不滿足便會產生各種行為,以期望對對方進行改造。
親密關系呈現出來的痛,是極好的成長時刻。正視它,消除痛苦,舊傷便可以治愈。
親密關系一個重要的技巧便是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值得學習和掌握。
伴侶是我們的鏡子。讓我們發現過去的傷痛。我們是選擇逃避還是直面,便決定了這段親密關系的下一段旅程。
PART3 親密關系,在自省中升華
當親密關系經歷了絢麗、搖搖欲墜的幻滅,終于挺到了自省。這是親密關系中最難應付的一個階段,它可以帶給我們最無價的禮物,讓我們開始認識到我們的本心。從小我的觀念中解放出來的靈魂。
自省是檢視自己內在所有想法和感覺的過程,其終極目標是讓我們能和自己內在的事務和平相處,并用愛來對待他們。
在親密關系中,因為失敗和無力感而想要放棄的這種經驗,是一個清楚的指標,表示內省的過程已經開始了。
在內省階段,我們經常感覺自己困在墻中而無能為力,其實關住我們的墻,是自己創建的。
我們在與社會的交往過程中,我們常常會讓自己或者讓別人扮演三種角色。
- 拯救者
- 迫害者
- 受害者
在親密關系的內省階段,我們常常扮演的是受害者角色,而經常充當迫害者的角色,迫害對方變成拯救者。這三種角色,都只會讓問題惡化,而不能提供解決之道。這個時候只要我們提出各種問題,靈魂便會引導我們得到心想要的答案。
在親密關系中,我們應該極力避免以下幾點:
對家庭的責任。這種責任會限制我們,不能做真正的自己。對親密關系的發展不是出于責任,而是出于靈魂的愛。
出于罪惡感。當行為不是出于愛而是出于對對方的罪惡感時。最終會因為不斷犧牲而瀕臨崩潰邊緣。
依附情結。 依附情結往往也是人們自我犧牲的動機,為了不被某個重要的離棄。而不斷的“討好”對方,最終會喘不過氣來。只有下定決心做自己,才是根本方法。
競爭。親密關系的雙方會相互較勁,想要證明自己更特別,這會造成裂痕。正確的做法是支持對方發展自己的長處。
我們所看到的所有外在事物,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投射。我們批評別人時,其實就是在批評自己那些不愿接受的特質。
啟示
在親密關系的前三個階段,大部分人所關心的都是和自己切身相關的個人事務。當進入了靈魂關系之后,就會發現,靈魂的本質是無私的。唯有做出充滿愛的選擇,才能在親密關系中,真正地先去邁進一步。
靈魂深處的愛無私而又偉大,但我們經常在現實中被小我的自私的愛所蒙蔽。小我害怕恐懼,渴望擁有。但是這種擁有會讓我們造成無盡的痛苦,認識到靈魂的大愛,明白快樂的來源不在于滿足外在的滿足期望,便會進入美好的靈魂關系。這和佛教講義殊途同歸,不謀而合。
親密關系的發展過程,是一個不斷認識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戀人是一扇鏡子,幫助我們發現過去的創傷,戀人也是一位老師,幫助我們一起探索真實的自我,清除心靈中的痛苦。戀人還是一名玩伴,與我們共度生命中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