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名:《羅輯思維:迷茫時代的明白人》
作 者:羅振宇,目前影響力最大的互聯網知識社群《羅輯思維》創辦者,羅胖。
R原文片段:
得學會跟自己玩心眼兒
我還記得大學時有個舍友,煙癮特別大,那個時候學生都窮,他經常沒錢買煙。所以,他有一個習慣,他每次買一包煙,會從20根里面拿出4根,藏在宿舍的很多地方,然后故意讓自己把這個藏煙的地方忘掉。
我就問他:“你干嗎要這么干呢?”他說:“當我沒錢抽煙的時候,我心里是有數的,這屋里一定有,我一定能找得到煙。這個時候,那就是救命的煙。”這不就是跟自己玩心眼兒嗎?
沒辦法,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旅途,就是這樣的一個征程,你不跟自己玩心眼兒,有的時候就真的會被自己搞敗。
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怎么跟自己玩心眼兒,怎么與拖延癥斗爭的,大致有三招。
第一招,很多講拖延癥的書上都說,你要把大任務分解成小任務去完成,我覺得這個不靠譜,我的心得是,把那些創造性的任務分解成機械性的勞動,就比較好完成了。很多人拖延,有的時候并不完全是因為懶,而是在那些創造性的事情上,他對自己有完美主義的要求,他要求自己做到自己根本達不到的水平,所以才會一直拖著、等著。
比方說我上高三的時候,一旦拿起政治、歷史、地理這些文科的書要背,我的注意力也就能集中個五分鐘,然后就去搞東搞西了。怎么辦呢?我從高二夏天,也就是暑假起,就給自己下了一個任務,要把政治、歷史、地理這三套教科書抄五遍。就是抄,不需要我背,不需要我調動注意力,我只需要做機械性的勞動就可以了。最后我真的抄了五遍,我從來沒有背過書,但是我的高考成績還可以。你看,這就是典型的把創造性勞動變成機械性勞動的行為。
你可以觀察一下,拖延癥最嚴重的是些什么人?多是做創造性勞動的人,最被拖延癥所苦的人,就是出版社編輯,求爺爺告奶奶,找作家去組稿。然后作家就給你拖,他們可不是按小時拖,而是按年拖,拖得真是山長水遠,你都不知道他們會拖到什么時候,因為他們在做創造性的勞動,一定要用機械化的勞動把它分解掉。
第二個心得,叫“讓種子飛一會兒”。我還記得高考的前一天,我們的班主任給我們講了一個高考關于語文考試的技法。他說,你們拿到語文卷子之后,千萬不要一開始就做題,先翻到最后一頁,看作文題,看懂了就擱下,然后從第一道題開始做。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雖然這個時候你在做前面的題,沒特意去想作文的事,但是因為你看過這個作文題,所以這篇作文的構思,已經在你的心里開始生長、發芽,“飛了一會兒”了。當你把前面的題全部做完,開始寫作文的時候,你不知不覺已經完成了一部分構思,這是一個很節省時間的方法。
我對付自己的拖延癥,現在也用這個方法。就是不管這件事我多不情愿去干,我會強迫自己先干一件事:先把這事了解一下,然后才把它擱下。雖然我之后在搞東搞西,但是我知道那個種子在生長。所以一旦時間來不及了,我必須要開始干的時候,就能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把它干完。
第三個方法其實特別簡單,既然你認識到自己有拖延癥,知道拖延癥有一個最大的共性:當你面對的是一個人的任務時就會拖延,而在群體壓力下,拖延癥會消解很大一部分。
美國社會有一個現象,很少有富人是胖子,胖子基本都是窮人。不是說窮人就一定是人窮志短,而是富人在社群里面是有壓力的,因為胖就意味著你意志薄弱,你自控能力差,你在社交圈里就不好混。這種群體壓力會對人的行為構成很大的反制效果。
我一旦意識到自己有一件事想拖延了,就會采取一種辦法,那就是開會。我會請一些人來,介紹一下我要做的方案,然后群策群力把它完成。大家覺得羅胖很謙善,其實不是,我就是找幾個人看著我,然后當著別人的面,你會發現你另外一個心理機制開始啟動了,就是虛榮心。當著大伙兒的面,你總不好表現出你很懶吧,然后你就會用虛榮心頂著一口氣,把這件事很迅速、很利落地干掉。
拖延癥背后的龐然大物
我的心得分享完了,但是這件事還沒完。我真正想告訴你的是,也許拖延癥真的沒有辦法治,因為我們的敵人何止是自己,而是一個比自己還要恐怖得多的東西。
拖延癥背后那個我們真正要面對的龐然大物,到底是什么呢?是人類幾百萬年的進化史。
人類有一種底層的心理結構,就是我們更看重當下的價值。你想,作為一個原始人,一個進化中的猿猴,逮著一個東西,怎么可能留到明天再吃?夜長夢多啊。所以,我們對當下的價值評估就更高,對未來的價值評估偏低,能懶一會兒就懶一會兒,把當下這種爽的感覺先享受了再說,至于未來,一會兒再說。
所以,拖延癥真的不是病,它就是人類的底層心理結構。
拖延癥是人類進化歷程送你的禮物
接下來,我們就嘗試著解決一下問題。第一,我認為這個問題隨著社會的進步會解決。說白了,就是現代性造就的問題,將要靠現代性本身的解體來解決。
我曾經講過,我們正在迎來一個興趣社會,每一個人可以基于自由意志,去追逐自己感興趣的事業。如果這個預言成真的話,拖延癥的問題會不會得到一些緩解?每個人都做著自己愛干的事情,自然就不會拖延了。至少我從來沒見過一個小孩拖延著不去玩,拖延著不去打游戲,這種事情是不會發生的。所以,目的和生命本體的更加貼近,是最終的解決之道。
可是這要等很多年,我們現在天天被拖延癥所害,應該怎么辦?依我說,你別著急,這就是人生境界提升的過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時間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一個兩三歲的孩子,他覺得一個小時就很長。你說現在不許看電視,一個小時后才能看,他會覺得等得太長了。十幾歲、二十歲的人,他的時間概念是什么?心愛的姑娘一天沒見著了,百爪撓心。三四十歲的人,他規劃人生的時候是以年為單位的,這一年怎么過,那一年怎么過。過了50歲,他往往就開始用10年左右的時間跨度來思考人生了。
說白了,對于現在價值和未來價值,就是跨越時間的價值調度、匹配、平衡,所有這些事情是要靠人格的成熟才能做得到的。人格的成熟,只能靠時間去耗、去磨。
其實,拖延癥是人類進化歷程給你的一個禮物,是現代社會的目的性、正當性等一切形成的海市蜃樓,將你照射出來的一個缺陷。但它更是你想把握這一生、想讓這一生過得美好就必須要去克服的一個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幫得了你,只有等待你自己更快地成熟。當你的心理結構發生更快的變形的時候,解決方案就會水到渠成。
如果你還要說,我就是懶,我就是解決不了,怎么辦?沒有什么怎么辦,這個世界上什么都會變,但有一樣東西不會變,那就是成功的人、對自己滿意的人,和不成功的失敗者、一生對自己不滿意的人,這個結構比例不會變。如果你真的克服不了,那也沒什么,你只不過和無數代祖先,和那些已經死掉的人一樣,你就是個失敗者而已,這有什么奇怪的?
【I】這個片段取自于《羅輯思維:迷茫時代的明白人》中的第四章《我們該怎么活-02:大家都有拖延癥》,主要談了“抗拖延”的兩個方面:
1)從“治標”上抗拖延(羅胖分享個人的抗拖延方法):
*創造性任務分解為機械性勞動
*先了解事情,讓種子“飛一會”
*任務置于群眾壓力下
2、從“治本”上抗拖延:引發拖延是因為人類底層的心理結構——更看重當下的價值,而解決拖延的核心是讓目的和我們自身價值、意愿的更加貼近,而最根本的是人格的成熟,所有的解決將水到渠成。
【A1】現今社會,出版了很多拖延癥相關的書籍,有很多自稱是“拖延癥患者”的人,也有很多挑戰對抗拖延癥的講座、社群。雖然我認為自己不是“拖延癥患者”,但是為了提高效率(工作或是生活),我也參加過一些同類型的社群、拆書學習以及相關書籍,但是很多東西學下來,總感覺變化不大,就是那種“道理我都懂,行動全沒有”的狀態。這個片段的精髓,我認為與新精英古典老師在《成為職場MVP》里反復強調的“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飾戰略上的懶惰”有異曲同工之妙。
書籍、社群上大多是分享具體的行之有效的做法,也即為“戰術”,但是如果過分地關注在戰勝拖延的“戰術”上而忽視,甚至是故意視而不見拖延的本質,即“戰略”,是沒有在根本上解決問題。我覺得要解決拖延,要對自己提幾個問題:
*為什么這件事上會拖延?
*是因為這件事與我的當下的價值不貼近嗎?
*既然與自己價值不貼近,為什么要做?可以不做嗎?(當然領導交待的工作不能不做)
*做的話價值何在?
*既然一定要做,我可以做什么來搭建這件事與我的價值之間的橋梁?
【A2】我根據片段的內容,結合之前學習的,參照古典老師課程的三點一線方法,當遇到會拖延的事情時,給自己定了這樣一個自我提問過程:
1)有什么:這件事做了有什么價值
2)要什么:我自身的價值、意愿是什么
3)憑什么:這件事和我的價值之間可以搭建關系,使得更親近嗎?
舉個例子:我不喜歡打掃房間,但這件事我不得不做,我用這個過程梳理一下:
有什么:打掃房間是為了維持房間的干凈,讓我生活在干凈健康的環境,保證身心健康。
要什么:既想要身體健康,但是工作很累,回到家根本不想干活
憑什么:是否可以有其他方式代替我來打掃房間?
鐘點工—有一定的花費,可以解決我不想清潔的煩惱,土豪的選擇,但不適合打工一族的我。
智能掃地機器人—可承擔的花費,智能清潔,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房間干凈,而我需要付出的只是開關、充電,符合兩方面的要求。
那最后解決不想打掃房間這個拖延癥的方法是——購買可承擔費用的掃地機器人。
?下一步行動:
1、本周內將之前拖延過的事情整理出來,看看當時拖延的原因,以及后來完成后的感覺,嘗試復盤這件事,搭建關系。
2、熟悉運用“自創”的自我提問過程。
初次拆書,不喜勿噴。祝愿大家戰拖延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