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是界限重要,還是親密重要?[人際邊界1]

你會不經孩子的允許就進入他的房間嗎?

你會偷看孩子的日記與空間嗎?

你還繼續與12歲之后的孩子同睡嗎?

孩子會隨意的翻看同學的書本與課桌嗎?

孩子是否干涉你的決定,并以自己身為要挾?

孩子對你是否不擅長選擇或做決定?過于依賴你的意見?

圖片來源于網絡

1

什么是自我邊界

曾看到一則新聞,一個山東媳婦兒因老公常期與婆婆睡一屋而怒砸家具。

拋開有些網友的臆想,從現在已經了解到的信息來看:此男子與母親同時存在自我邊界不清的問題。

什么是自我邊界:

即:在人際關系中,一個人清楚的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利范圍; 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不又侵犯他人的空間。

新聞中的母子,因為同時存在自我邊界不清的問題,兩人同時超越了母子關系的安全距離,卻并不覺得自己的空間受到侵犯,自然也不會認為侵犯了他人的空間。

所以不僅不認為這種關系是有問題的,反以此為樂。

而這種結果的造成的原因,首先是母親的自我邊界不清,所以在孩子自我認同啟蒙階段的青春期、在孩子自我邊界開始形成的關鍵期,母親強行打破了這種邊界。

長此以往,孩子便無法形成算我邊界,直到長大,自然而然的發生這種母子之間無邊界的現象,而不以為有什么不妥。

2

安全距離

在做人際邊界課程講解時,老師讓我們做了這樣一個游戲:

兩個認識的人,在一個相對寬敞的空間里,找到讓彼此舒服、自然、不覺得緊張的距離,也即我們常說的安全距離。

游戲的結果是--

熟識的朋友之間

感覺最舒服的距離小于120cm,大于45cm;

不熟悉但認識的人

感覺最舒服的距離小于360cm,大于120cm;

從外面突然進來一個陌生人

這個人突然走進我們的團隊中,這時候我們的距離馬上發生了改變--

原本大于120cm距離的朋友,距離立即縮小到45cm,一致的與后來的陌生人保持著500cm以上的距離。

這個游戲告訴我們:人的安全距離是隨著關系的改變而改變的; 人的安全距離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若在關系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有人試圖改變這種距離,便會讓其它的人感覺到明顯的不舒服。

所以做為社會人的我們,必須遵從這種與生俱來的邊界距離,并幫助孩子建立人際邊界。

安全距離是人際邊界最外顯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解釋自我邊界最容易懂的表達方式。

當然,社會關系里的自我邊界與安全距離不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重點,我們主要聊聊:在孩子的人際界限形成關鍵期,父母能為他們做些什么。

3

親密重要,還是建立邊界更重要

在這里首先要提醒大家警惕一個說法:

在孩子8歲--12歲這個年齡段,大多數孩子表現出與家人不再親密;而小部分孩子依然與小時候無異,喜歡與父母擁抱親吻甚至同睡。

有些過來人會好心的告訴我們:與孩子在一起的日子沒幾年了,在他還愿意與你親近時,好好珍惜吧!

NO!

這個說法絕對錯誤。

有的孩子自我意識喚醒期早,7歲開始不要大人幫洗澡、8歲開始需要獨立的房間、9歲開始有了自己的日記本、10歲開始有了不愿意與父母分享的朋友關系,等等。

對于這種孩子,我們要做的是:放下對孩子的依戀,尊重他的成長規律,并幫助他建立屬于他自己的人際邊界。

而對于到了10歲還愿意將身體暴露在父母面前、12歲還和父母同睡、13歲還和父母過份親熱、在學校里隨意翻看別人的書本筆記的孩子。

家長便要開始警覺:孩子的人際邊界意識發展滯后,你需要人為的制造他人際邊界形成的環境與機會。

沒有人際邊界感的孩子,會讓你的生活陷入混亂、也同樣讓他的社會交往陷入困境。

4

邊界不清的表現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當一個成長關鍵期到來后,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我們做太多的事情,他便能正常的發育發展,需要特殊干預的只是少數;

也正是由于父母在處理孩子的問題上,出現邊界不清的問題,而導至過份干預,影響了孩子的正常發育與發展。

下面羅列幾條邊界不清的表現,大家可以自測并給孩子檢測一下

(專業的心理學研究將邊界不清的表現,列出了12條,為了便于記憶和理解,我將一些表現重合的部分進行了合并,同時在此列出我們大家日常與孩子相處過程常遇到的,共六種):

表現之一:窺探隱私

衣著過分暴露、借別人的衣服穿、用別人的牙刷、進入別人的臥室、使用別人的衛生間、翻別人的抽屜、看別人的日記、查別人的電話記錄,都是窺探隱私的表現;

自我判斷:

你有沒有不經孩子的允許,而對他做出以上行為?

孩子有沒有不經你的允許對你有以上行為?

孩子在學校,有沒有隨意翻看同學課桌書本、拿同學的小物品的習慣?

后果:

窺探隱私是人際邊界不清最重要的表現之一,其形成的心理因素是控制:希望通過對孩子所有事情的了解,控制孩子的成長。

這樣做的后果是:孩子會認為以上行為是正常的,他同樣會對你、對同學、對朋友,做出以上的行為,并視其為合理。

在長大之后,不會處理不同親密度關系人之間的相處模式。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會自然打破與人的安全距離,讓人產生緊張、厭惡的情緒。

以至造成人際關系困擾,久而久之,會產生自卑的情緒,造成人際與生活困難。

調整建議:

在孩子青春期后,請把他當一個成人來看待-

在他面前衣著整齊(即便只是睡衣,也不能是暴露款的)

如果孩子借同學的衣服、或者物品,要提醒他按期歸還,告訴他自己的與別人的區別

請你進入孩子的私人空間,先敲門,得到允許后再進去。

請你在得到孩子允許的情況下,才去看他的手機、qq、日記等私密信息

如果孩子在自己獨立空間時關上門,請尊重他的行為

如果孩子不希望你過問他更多的事情,請你閉嘴

(以后會寫到:如何與孩子做朋友,了解需要合適的方法和渠道,不要讓對方感到不舒服。)

表現之二:過度暴露

在臥室以外的地方,衣著過于暴露。

與關系一般的人有超越安全距離的分享:說自己秘密、談自己的感受、暴露自己的想法。

自我判斷:

你是否會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以至于在孩子面前衣著過于暴露?

孩子有沒有愛和只是認識但不熟悉的人說自己家里的秘密?是否還和小時候一樣,習慣在人 前暴露自己的身體?

后果:

過度暴露的人在某種程度上,羞恥心會缺乏,長大后犯錯的機率可能會增加;

過度暴露的分享習慣,會造成周圍人的不適,不是每個人都愿意知道別人的秘密的。所以不分關系程度的私密暴露,不僅會帶來個人的危險,同樣會造成人際障礙。

調整建議:

在臥室以外的地方,請穿得體的衣服,對孩子的要求也是如此; 并告訴他,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著裝要求,浴室以外不可全裸、泳池以外不可半裸、學校不可穿背心和膝上褲、膝上裙(運動和社團除外)等等;

不要在家里談論朋友或同事的私事; 在合適的時候,告訴孩子,哪些事情可以和別人講,那些事情不可以和別人講,掌握不同關系相處的度,讓孩子學會建立正確的人際邊界。

表現之三:要求忠誠

忠誠于某人,就是把自己當成別人的一部分,把自己交給對方,這是人際界線不清的表現。其實,你是你,他是他,只要對自己忠誠就可以了,用不著對別人忠誠。

自我判斷:

你是否認為孩子是屬于你的,要求你的孩子最愛你,其它人必須排到你的后面?

你的孩子是否要求你只能愛他,不可以更愛伴侶、父母,更不可以更愛兄弟姐妹,甚至不允許你再生一個?

后果:

要求忠誠的對立面就是控制:為了得到所謂的忠誠,就想方設法控制、操控孩子的一切,以達到忠誠的目的;

最終造成孩子不被尊重、長大后不會自己做決定。

若自我意識強的孩子,會在自我意識與忠誠于父母之間感到痛苦。

被控制習慣了的孩子同時也學會了反控制,運用各種手段使父母只忠誠于自己一人:如家里最好的東西只能給自己,自己不要了也不能給別人; 如試圖控制大人的決定,不允許家里再生一個。

自我調整:

首先從觀點上認清:孩子只是借你而來,終將會離你而去,他不屬于任何人,只屬于他自己; 我們對孩子所有的教育,都是為了他有一天可以順利的與家庭、與父母分離而做準備。

有了這個觀點之后,時刻提醒自己:讓孩子獨立成長,適當的時候給予幫助,而不是控制。允許他有自己的秘密、允許他有比對你更親近的朋友、允許他在某段時間視你為對頭......

待續......

ps1:因篇幅所限,今天只寫到第三種邊界不清的表現,余下三種,下期繼續。

ps2:我們常看到的一些明星與孩子的相處方式,比如說父女母子間,孩子超過16歲,仍有過份的親密。這些并不可取。

近些年我們接觸外界的信息太多,卻又不夠深入,以至于我們學到了一些表象,卻不知道這些表象之后的內核,以及在度的把握上失了分寸。

我們需要讓孩子感覺到愛、感覺到安全,但這些與建立正確的人際邊界并不矛盾。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