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米蘭傢具展上,由來自臺灣的設計團隊 Poetic Lab,以作品《波光》燈飾,獲得衛星沙龍展最大獎 Design Report Award 的肯定。同年成立品牌 Beyond Object,以蘊含邏輯的手法,于解構的同時跳脫物件框架,創作出啟發思考、卻又不失功能性的嶄新設計。
Beyond Object 最新文具系列分別為《Cantili》膠臺、《Penpo》筆筒、《Funno》削筆器、以及《Lino》拆信刀等四物件,結合金屬光澤、簡約俐落的線條設計,扣緊品牌核心,顛復使用者對傳統文具的想像。
◢解讀物件的本質與意涵
在設計品項上,Beyond Object 一開始決定先從小型物件著手;同時將產品開發的切入點,放在市場上較為缺乏設計元素的物件?!拔覀儜蚍Q這是設計的處女地,其背后有許多原因,可能是因為製程上別具挑戰、或是無法跳脫框架,我們希望能嘗試突破既有的制式做法?!?陳函谿說道。
整合以上考量,歸納出以文具作為開發重點。由于市面上的文具經常僅以功能性為考量,此特點恰好給予 Beyond Object 機會,去重新思考其形態改變的可能。扎實地仔細研究每一個文具背后的使用機能,添加些許瘋狂的想法,重新組合設計,嘗試做出不同的提案。最終經過縝密的設計思考過程,篩選出膠臺、筆筒、削筆器,以及拆信刀作為最適切的四樣設計物件。
◢超脫功能邏輯上的想像
以膠臺《Cantili》來說,穩固的底座、取用膠帶時的轉軸,以及截斷膠帶的刀片,這三者分別為構成一座膠臺的基本要素。Beyond Object 在不添加多馀功能的精簡手法下,重新組合邏輯,將原本厚重的底座,改以 L 型懸臂結構支撐,減輕視覺上的量感;而依循圓形旋轉動作而設的金屬圓盤,負責提供重量來穩固膠臺;至于兩側圓盤拋光的微凹鏡面,則反射出桌上空間視覺變形的趣味。
在思考《Funno》削筆器的設計脈絡上,同樣順應人體工學,以手部自然握筆呈現的直立狀,延伸將筆以垂直方式置入削筆器,使得削筆的旋轉動作能更流暢運行。外觀上,保有品牌一貫富含詩意的表現手法,將鉛筆放入削筆器的那一剎那,營造如同筆尖輕觸薄膜的瞬間,展現出表面張力即將被破壞的動態感。
由不同圓管構成的《Penpo》筆筒,如同建筑手法的隔間方式,回歸裝盛的功能。每根管筒置有磁鐵,可依不同使用習慣,任意將管子數量增減使用;同時減少因高度參差不齊的散亂擺法,而誤傷指尖的小意外。
至于拆信刀《Lino》的設計過程,為順應使用時的最佳手感與角度,同時兼顧刀刃強度的功能性,以及克服施作技術上的限制,于是使用 3D 列印機做出大量模型,從中找出最適切的比例。最終選擇品質穩定的日產不鏽鋼,經二維平面折成三維立體的結構,來傳達設計意志。
◢以物件彰顯設計意圖
Beyond Object 于今年下半年重新推出《Align》偏軸筆、以及全新的手寫筆系列,起因于今年接觸到一間無論製造或工藝技術皆符合期待的臺灣廠商,而決定加入新的製造端經驗,呈現改良后的進階成果。明年將持續擴大品牌的廣度,預計推出一系列的居家配件,將品牌范圍延伸至生活空間之中。
“對我來說,設計是一次次的對話,蘊含著內在的自我關照,也是和不同人合作溝通的過程。藉此過程,我持續的去思考人、物與空間的關係,并透過作品的發表,進一步傳播、影響到不同人,這是從事設計對我的意義?!?陳函谿說道。對他而言,好的設計是會在觀看的同時,感受到設計者的思維和內涵,如同建筑大師柯比意的設計哲學:“好設計,是看得見的智慧。”(Good design is intelligence made visible.)
陳函谿
Poetic Lab 設計師,Beyond Object 品牌藝術總監,畢業于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目前旅居倫敦,固定在歐洲進行各種設計活動。藉由生活中多樣的觸發點,不論是一本書、一幅畫、甚至一個提問,交會產生新的設計想法。對建筑中的思考論述,經常引起感知共鳴。近期極為欣賞的建筑師為 Peter Zumthor。
Beyond Object
由旅英設計師陳函谿和其創業伙伴陳立儂,于 2013 年所共同成立的設計品牌。旨在超越物件本身的建構意義,注入富含詩意的設計語彙。不論是紐約MoMA、倫敦哈洛德百貨、米蘭10 Corso Como、或是巴黎的龐畢度中心,世界各大設計之都皆可發現 Beyond Object 的蹤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