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貓苒苒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娛樂圈,跟如今的娛樂圈如此一轍,長的好看的小生和港姐,總能成為各種電視劇和電影的主角,然后迅速走紅,打開自己在影視圈的一片天地。
可幸好,那時的香港影視圈,也注重演技,所以才有了那么多以演技見長,以吳鎮宇,黃秋生、梁家輝、劉青云以及現今大熱的張家輝為代表,這些不好看,卻演技出眾的戲精們。
而我,更加喜歡這樣的老臘肉戲精。
而這些老臘肉戲精里,我獨獨偏愛張家輝。
初期的張家輝,長相真的普通。
纖瘦的身材和瘦脫相似的臉,演起戲來賤賤的樣子,受王晶的影響,一直沉溺在王氏喜劇的張家輝,呈現在大眾面前的形象總是各種沒皮沒臉的小弟,挨打成了家常便飯,裝傻充愣成了他表演的全部。
仔細看,那時的張家輝,表演皺起眉頭,夸張的笑,也是有眼角紋的,可那時的張家輝,從來沒有被人稱贊過"連魚尾紋都有戲。"
演技稚嫩,不懂技巧,有形無神,喜劇里的各種嬉笑怒罵,在張家輝那里,都變成了外界對他各種詆毀和嘲笑的籌碼,他想要轉型,卻始終有些力不從心。
因為,他不知該從哪兒發力。
中期,他加入TVB,開始轉戰電視圈。
我對他印象最為深刻的兩部劇,應該就是《金裝四大才子》。
以及《新醉打金枝》。
這時的張家輝,依舊保持著自己的搞笑天分,卻少了前期電影里表演的浮夸,他開始變得沉穩,變的張弛有度,再加上劇集本身的優秀,張家輝的名氣開始如醇香的酒,慢慢發酵。
后期,張家輝碰到了對他的演技幾乎算是再造的恩人——杜琪峰。
“他不是人(杜琪峰),是神來的。”
張家輝用港式普通話,表達他內心對杜琪峰的感激和敬畏,說這話時,他的眼里泛著崇拜的光芒。
張家輝和杜琪峰合作了兩部《黑社會》,卻都沒有劇本。
而當張家輝看到剪出來的成片時卻驚呆了:那么復雜的人物關系,那么深刻的人性洞察,這個在片場連燈光都不管、成天就知道抽雪茄的老頭是怎么做到的?
“其實我們所有演員,在杜琪峰的電影里,都是在演我們本人。他的眼光很毒,他總是把我們的性格,拿來放大到他的電影里,做得很極致。”
可以說,沒有杜琪峰,就沒有現在的張家輝。
伯樂固然重要,可若張家輝身上沒有千里馬的潛力,沒有一股子對自己狠下心的拼勁兒,依然不能成其事。
張家輝被大眾認可演技,進入公眾視野的電影,是林超賢導演的《證人》,在與謝霆鋒雙主角的設定下,沒有謝霆鋒帥氣臉龐的張家輝,憑借精湛的演技登上了頂峰,拿到了他人生中第一座極具意義的重量級獎杯,金像獎。
他轉型后參演的電影,大多數的角色都變成了性格復雜,內心戲份重,可塑性強的人物。
一如《黑白道》里,不知自己是黑是白的絕望臥底,單海生;
一如《放逐》里,逃避黑道追殺,只想安逸生活卻無奈世事逼迫的和;
一如《大追捕》里,表面狠毒陰辣,實則堅韌沉穩,情感深厚的啞巴王遠陽;
一如《激戰》里,失意過后,重新站起,再戰拳擊擂臺的無畏教練程輝;
一如《掃毒》里,忍辱負重,重情重義的"毒梟"張子偉;
一如《使徒行者》里,周旋黑白兩道,卻始終保持內心正義的藍博文。
從每天挨打,吃了飯接著打,打的疼哭了,哭完繼續打的昏暗日子里走過來的張家輝,十幾年的跑龍套生涯,十幾年的各色小角色,讓他比別人更加珍惜演員這一份職業,因為他總覺得,以前挨得那些打,受的那些白眼,吃的那些苦,應該要在演戲上爭回來,不能讓那些日子的歷練白白浪費。
他總是吃的起苦的。
在《黑社會》中被梁家輝要求吃勺子,按碎勺子直接吞下去,一句話都沒說,但臉上的狠勁卻足以讓人望而生畏。
為了演好一場戲甚至連命都豁出去,《放逐》中的張家輝可以忍受被真火燒。
對于電影中的角色還會投入過度,在拍攝《紅河》時就曾患上抑郁癥。
《激戰》中,那一身令人驚嘆的肌肉,他足足用了八個月,拼死拼活的練了出來,連專業教練都對他超長的練習時間感到不可思議。
練到比自己小十幾歲的彭于晏不相上下的身材,這需要多么強大的意志力才能辦到。
他說他是個不服輸的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做到最完美,同時也會試著挑戰自己的極限。
我從來不覺得張家輝是熬出了頭,熬上了位。
他一直都在沉靜而內斂的吸收,一直都在精心的打磨,像是一根杵,一塊璞玉,耐心的蟄伏,當磨成他想要的那個樣子,當機遇來臨時,則一飛沖天,一鳴驚人,振聾發聵。
要說他是大器晚成,我更愿意相信他是厚積薄發。
如今的張家輝,已然躍入與吳鎮宇,劉青云,梁家輝等比肩的演技實力派陣營,他的演技,渾然天成,游刃有余,一舉手,一投足,都彰顯著他的個人魅力。
所以,從來沒有開掛的人生,只有開掛的努力。
現在,張家輝也開始執導自己感興趣的恐怖電影,并已經成功導演和主演了兩部作品,《盂蘭神功》和《陀地驅魔人》,雖不及他的演技那么驚艷,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張家輝會以他堅持不懈的努力和熱情,向喜歡他的觀眾貢獻出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