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年清明是我在魔都的第八個清明,我眼里的清明只是一個普通的節日,跟周末沒什么區別,正好最近所負責的新項目要上線打樣,從周三早八點一直奮戰到周四中午一點,期間也就次日凌晨小睡三個小時,多年不熬夜的我不得不給自己一個贊。這是一個全新的項目,復雜程度是之前的兩倍之余,項目進度被壓縮成兩天,恰逢清明小長假,最終雖然并沒有全部交付成功,但至少把部分產品已經轉給需求單位。其實,上面已經把這個項目從我手頭轉給集團別的公司過來學習的同事,可負責任人不在現場,我心里一百個不愿意一千個抱怨。有同事說,干嘛不去其他輕松點的部門;還有問,你為什么要留下來加班。有人說,工作雖然是養活自己的途徑而已,沒必要那么拼!我只想說的作為一個PM,leadership真的很重要,年輕時需要不斷積累提升個人魅力和品牌。我現在是在給老板打工,其實也是給以后的自己打工。
2.
自上大學之后,再也沒有在清明節回過老家。正好癟哥在群里吼了一句詩:人生難得幾清明~是句好詩,此刻應景應情,都討論清明節回去標墳(老家方言,意為祭祖)。打心里,我也想回去看看,一來順應清明習俗返鄉祭拜祖宗,二來,又可以跟那幫發小在一起扯淡子。在我們那里,清明節都是男人翻山越嶺去祖宗墳前燒香祭拜。此時只有母親一人在家,也挺想回去幫幫老媽的。有時想法并不要行動!因為,上月月底外婆的去世,已回一趟老家,加上最近項目進度太趕,并沒計劃回家。
3
老黑在群里說,回去給祖宗多燒點紙,多磕幾個頭,保佑多賺點錢。都知道這是說笑而已。清明節,說難聽就是死人的節日,有什么好過的。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更多在節日關注的是情懷和人文。在網上看過一篇文章《今年清明燒什么》,講述的是新加坡在清明節歷年祭品,從冥紙起,到別墅、電腦、汽車等“高檔生活用品”,之前的洋房附帶女傭和保安,再到現在的電動滑板車等等。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公眾為了讓先人享有更好的衣食住行,真是做得面面俱到啊。在攀比上,國人應該不會比新加坡差多少吧。
4.
沒想到外婆就這樣靜靜的走了,記得過年去舅舅家拜年,她老人家坐在輪椅邊吃東西邊說話,雖然認不出我。才一個月不見,她老人家就不在了,如我媽所說,走了也是一種解脫,不用忍受疼痛。外婆一生育有六女一兒,在世八十余載,如今子孫滿堂,也算得頤養過天年。出殯那天,老表和姨們都不遠千里趕回送外婆最后一程。記憶里外婆是一個很勤勞的人,外公走的早,舅舅舅媽常年在外,外婆持家照顧兩個老表起居和學習。外婆離我家不遠,是獨居的,方圓三公里之內也才五戶人家,四面環山,依山傍水,猶如世外桃源。每到假期,我跟弟妹翻過一座山就到外婆家玩耍。在這里,所有的食材幾乎是自給自足,外婆家門前有一大棵拐棗樹,秋天結滿個頭大大的拐棗,現在想起來滿嘴的口水,左屋是一顆棗樹,每到吃棗季節,我們拿著長長的竹條,敲打棗樹,吃著甜甜的棗,外婆看著我們也是開心的。屋后不遠還有一個池塘,天熱時就去里面捉蝦捕魚,順便洗個熱水澡。屋后是一座山頭,經常會采到野蘑菇,還有各種各樣的野果子和蘭草花……玩累了,回家吃上外婆種的甜甜的大西瓜和滿桌的下飯菜,蒸霉豆,辣椒蒸野生小魚蝦,黃花菜蒸土雞蛋,那些味道現在再也吃不到。和我姑家表弟聊天時,他提及最多的外婆家的炒三樣:炒花生,炒蠶豆,炒薯條……他也時常跟我一起去外婆家,兒時最多的記憶都是在外婆度過的。
5.
深圳的姨媽沒有回來參加外婆的出殯,記得姨媽說過一句話厚養薄葬,生前她會盡最大努力好好照顧老人,死后簡單點,她回來外婆也感受不到。不了解的認為我姨媽不孝,其實不然,姨媽是是我見過最孝順的。聽我媽說,外婆家人口多,那時候條件不好,都吃不飽,據說姨媽六歲的時候是被別人一套衣服和一袋糖給抱養走的,之后姨媽跟著養父養母去江西了直到現在在深圳定居,很少回來,也沒跟外婆一起生活。即使這樣,姨媽還是對外婆很孝順,有假期就回家看外婆帶外婆去旅行,外婆嘴里夸的最多的夜市姨媽。去年外婆中風偏癱那段時間,姨媽回到我老家和大姨,小姨照顧外婆起居一個月,外婆半夜三更經常醒來坐在床頭,姨媽就會陪外婆說話,一直到天亮,那段時間應該是外婆最幸福的時刻,兒女常伴膝下,雖短暫,但長情。
5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多痛心的一句話,樹想靜下來,而風不停的擺,子女想養父母的時候,而父母卻不在了,每每看到這句話,都會有一種鉆心的痛,父母與子女,都是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親密且重要的生命過客。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輪回,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子欲養而親不在,會讓人淚流不止。所以當父母還在的時候,就多回家看,多陪陪父母,其實他們并不希望你能拿多少錢回去給他們,他們只希望我們做兒女的多陪陪他們,因為他們空虛,寂寞,而他們又不愿意和我們住在一起。只為了減少我們的負擔。與其在清明的時墳前送這燒那,不如在世對親人多一分關愛,有空多陪陪父母,沒空抽空回家,多打打電話,不要等父母不在時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