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我愿背起行囊,啟程遠方。畢竟那是我最渴望的模樣。
01
不多說一句話,背一個簡單的旅行包,而不是拖拽著拉桿箱,塞上一個耳機,手機里放著單曲循環的歌曲,帶上一個單反,一部手機。沒有時間,沒有地點,也沒有規劃,就這樣,去流浪。
有多少人向往著這樣的生活,又有多少人活出了自我?
人們常說羨慕三毛的灑脫,可多半也只是從她的文章中了解,又有誰能夠順著三毛的步伐去尋找她的那份灑脫。
每當提及“流浪”這個詞匯,就能夠從人們眼中看出不解和疑惑。隨之而來的又是一系列的不能解決的困難。
“遇到危險怎么辦?”“哪有那么多錢走那么多的地方啊!”“走丟了可咋辦?”“太遠了,一個人不敢”諸如此類的問題接踵而來。
我想說,你可能對于流浪有什么誤解。
帶夠了錢,做好了攻略,聯系好朋友和同學,那做叫旅行而不叫做流浪。
在我看來,流浪是一種自我的挑戰,是對世界的另一種認可。背起背包,能夠落腳的地方都是家,領略著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從大雪紛飛的北方走到艷陽高照的南部,也許會遇到危險,也許一切都是未知,可也正因為恰恰是這樣,一切才變得更有意義。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向往著出去走走,期盼著去旅行,身邊也常有朋友這樣對我說:“我想去旅行,可是沒有錢。”“那就去流浪啊。”我說。
“你瘋了吧!”她驚訝的看著我。
我沒瘋,我只是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在眾多人眼里,“流浪”是一件作死的事,沒有人愿意冒那么大的風險出去看看,比起那種未知的世界,人們更愿意選擇按部就班的生活,自給自足,挺好的。
那好,你說你選擇安逸,那就不要去羨慕別人說走就走的灑脫。如果你說你更喜歡路上的探險,那就不要在意有錢沒錢的問題,走上路,就會發現總有些東西比擔憂美好。
每一條路都有自己的足跡,說實話,那樣酷斃了。
02
“25歲之前我要去流浪。”這是我的好朋友在飛機起飛之前和我說的最后一句話。
“流浪”,曾經我并不理解的詞匯,它和旅行有什么區別,還不就是走出去看看,說的還挺高級。
直到有一天她給我發來消息,訴說著她的經歷,那一刻我才感覺到太酷了,于是“流浪”在我心里深深的扎下了根。
她想要在25歲之前送自己一份特別的禮物,那就是去流浪,于是冒著被家人反對的危險她踏上了遠行的路。
在路上,她看到了人世間的溫暖,每到一個地方都會認識新的朋友,原本膽小的她漸漸變的敢于冒險。很多人問她那么多錢怎么支撐,沒有人知道其實她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在當地找一個臨時工作,邊工作邊走邊看。
有人說她幸運,卻沒人知道她落魄街頭吃不上飯的樣子。有人說她作死,卻沒人知道她在這趟行走當中改變了多少。
所以,哪有那么多準備好,想做就別猶豫。你只需要帶著一顆堅定的心上路就夠了。
因為年輕,所以流浪。
03
都說流浪是屬于那些經歷過人世間滄桑的老者,看破了人間冷暖,體驗過變化萬千的世界,所以更懂得流浪的價值和意義。
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流浪更應該屬于涉世未深的年輕人,對于未知的世界充滿著足夠的好奇心和探索的精神,沒有過深的思想,卻懷著探索到底的心,沒體驗過世間的復雜,卻依舊心懷感激的看著這個世界。
正因為一切都不是那么完美,所以才顯得那么美好。
流浪是一個在途中尋找丟失的自己的過程,是一段將自己打磨的更加精致的過程,是一份磨練自己的最好的禮物,是一種尋覓夢想的方式。
04
“我想要去南方實習。”
“太遠了,你一個人不可以。”
這是最近我和父母的對話,每一次我都顯得那么蒼白無力。
有時候真的會覺得原生家庭是對自己最大的阻礙,可是想一想,又或許是自己不夠堅定。
一直都被保護的太好,結果覺得喪失了很多生存的技能,不過還好,至少骨子里不安分的性格讓我很獨立。
越是被束縛越是想要出去看看,這大概是我最初想要流浪的初衷。
其實我能夠理解那種想要走又不敢走的沖動,因為總會有一些東西會阻礙前行的路,很多事情我們沒有辦法決定,到最后也就變成了順從,當順從變成一種慣性,也就開始迷失了自我。
流浪不一定是一件一定要做的事情,只是做了會更好。
因為只有和自己獨處的時候你才能了解到內心深處的想法,只有踏上征途你才更加清楚想要去走的路。
是的,父母只有一個,我們要陪伴,可我們的青春也只有一次,我始終覺得,有些事不趁早做,總有一天會后悔的。
90后一直都是保守爭議的一代,特立獨行是90后的標簽,雖然現在的90后長大了,那就再讓我們任性一次,踏上征途,頭也不回的走一遭。
我相信你會感激敢于做決定的自己。
我是艾文童鞋,我希望你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