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非說:“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精神,他的學生就很難有獨立思考的意識。面對一本教參,他不敢說“不”;面對外行領導的錯誤指責,他會立刻匍匐在地。教師喪失了獨立思考精神乃至喪失了尊嚴,能靠他去“立人”嗎?”
現在的課程改革,總是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個性,其實最為關鍵的是要讓每一個老師都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獨立思考。
學生喜歡的教師,是那些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教師。教師自己不迷信專家、不迷信書本,能夠在教學中提出對所學內容的新見解,往往能啟發學生更多的思考。而這樣的思考通過師生之間的互相傳統和思維激蕩,會給學生帶來非同尋常的認知體驗,吸引他們沉浸在對所學內容的思考之中。沉浸在學科美的感悟之中,并被學科的無盡魅力所震撼。課堂上時常有這樣的體驗,學生就不會感到厭倦,總是期待著老師的到來。
哈佛大學的標志是三本書——兩本朝上打開,一本朝下蓋著,這個標志告訴師生;書本傳播了知識和真理,同時書本中有謬誤,因此哈佛的師生都要不唯書、不唯上。這所學校所追求的就是師生的批判性思維。
尊重,有四個不同的維度,分別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規則”“尊重萬物”。
一個人將所有的時間都放在了書本知識的學習上,不一定是好事情,沒有生活實際的積累,五谷不分,走上社會往往會很吃力的。
潘光旦在1930年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假期與知識生活的解放》,對學校為什么要放假這一問題作了一番分析,很值得我們思考。他認為,假期是每一個學生“解除痛苦恢復自由的上好機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對學生提出了兩個要求,首先要樹立“在假期里,我便是我,而不是教員的學生”的信念,其次要選擇一兩個比較高明的求知方法。這就是說,學生在假期一定要擺脫老師的陰影,去過一種獨立自主的學習生活。
美國大學里,雖然未必有“專讀一書”的單調和痛苦,但放假的目的,卻是為了“知識生活的解放”,為了給學生多留一點自由自在的學習研究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