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一個讀三年級的孩子問我:
老師,人都會死嗎?
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你和我,都會死嗎?
死亡讓人恐懼,一是人們對于人世之外的未知心存恐慌;
二是人會不自覺地產生自我消亡的虛無感。
對于成年人,死亡問題,其實就是人生與時間的問題。
所謂“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越早意識到人生在時間洪流中的短暫,便越容易生出人文情懷,多去關心人世間的真情與真意。
電影《星際穿越》中,最令人動容的,不是對時間流逝的感慨,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愛和“大地上的事情”。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心學家說“格物致知”——
大意也是讓大家死磕生命中有意義的事,別跟虛無縹緲的未知世界較勁。
但面對一個不滿十歲的孩子,我應該怎樣回答關于死亡的問題呢?
(二)
那天,我是這么跟那位正讀三年級的孩子解釋的:
是的,孩子,我們每個人都會死。
孩子問:人死后有靈魂嗎?可以投胎嗎?
我答:老師也不知道。但是——
即使我們死了,我們的后代還會繼續活下去。
孩子又問:那時候,我的后代可以跟我說話嗎?
我答:不能,但是——
他會記得你,還會遺傳你的品性和習慣。
孩子再問:那時候,我們在哪里?
我答:那時候,我們在活著的每一個人的夢里和血液里……好傷感……但——
我們人類通過努力,會破譯生命的密碼,就像傳說中不老的神仙一樣。
孩子苦惱地說:唉,要真成了老不死的神仙,躲進山里,就沒人記得我了……
(三)
這就是孩子——他們伶俐又活躍的思維,經常令成年人始料未及。
這也是我想提醒家長們的第一點:
要在跟孩子的交流中找到幫他解答疑問的方法,而不是簡單地從自身出發——
因為這容易讓問題復雜化。
有的孩子天生樂天派,他們早就在生活中觀察到生老病死的大規律:
嬰兒的誕生和老人的離世,草地和鮮花的枯榮,一只可愛的臘腸犬一去不回……
他向你提問,只是想從自己信任的人那里得到確認。
大多數樂天派的孩子,也樂意接受樂天的觀點——
不要忘記告訴他,人類通過自身努力,或許不遠的將來就會實現長生不老的夢想。
但如果孩子的性格內斂、靦腆,他的內心則很可能正被死亡的恐慌籠罩。
(四)
因此,我想告訴家長第二點:
如果孩子要你幫忙解決一個問題(而不僅僅是為了確認),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對他的難題感同身受。
請你慢條斯理,切莫急于求成。
最重要的方法,是情與理相伴相合。
在關愛與呵護之外,讓孩子從死亡本身去理解死亡,這是理性面對死亡的最佳方式——
現代生物學和進化論的觀點,可以讓孩子建立起完整的生命觀。
這不僅是目前許多家長所欠缺的觀念,也是整個教育大環境面臨的問題。
這正如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在那本著名的《全球通史》中洞見到的—
人類社會的組織形式永遠落后于技術所達到的高度。
讓孩子從受教育之初,就對生命、對宇宙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做一個充滿人文情懷的人——
從這個意義上,死亡難題在其中便可迎刃而解。
(五)
那么問題來了,家長要如何行動呢?
答案只有一個:同孩子一起成長。
我打開微信群聊,把孩子問我的問題拋給所有家長。
一些家長回復:
我會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永遠都不會離開你的,我們永遠在一起!
這樣回答的家長,未必耐心了解過孩子的心聲——
他們可能沒有想到分離,而只是害怕被模糊不清的恐懼的籠罩。
此時,考驗家長的是,你是否有耐心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
還有一些家長回復:
直接告訴孩子,生老病死,天地循環,沒什么可怕的。
這樣回答的家長,恐怕自己年幼時也有過類似遭遇,應該心知肚明——
這樣簡單粗糙的解釋,對孩子理解死亡沒有絲毫幫助。
此時,家長該捫心自問:這種不求甚解的態度,是否也影響了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呢?
有的家長則直言:
聽到孩子問出這樣的問題,吃驚又惶恐,不知如何作答。
這樣的回答很真誠,透露出對孩子的關愛,只是缺少了方法和思路。
我時常對家長們重復一句話: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與孩子一起成長。
首先,你要成為孩子的朋友。
許多家長把這句忠告當做心靈雞湯,卻正暴露了他們不能與孩子做朋友的原因——他們不知道什么才是朋友!
(六)
你跟孩子是朋友嗎?不妨做個小測試:
一,觀察一下,孩子同你交流的事情,與他們跟小伙伴玩耍時的話題有多少交集?
二,觀察一下,孩子因犯錯受到批評時,他們是否主動告訴你“我錯了”?同時,自己犯下小錯誤時,孩子是否主動為你指出來?
具體判斷標準嘛,你懂的,不再贅言。
更重要的一點是,你要拋棄自己的成見,暴露自己的缺陷。
只要打算與孩子一同成長,就必須面對以下幾個事實:
一,我們希望孩子多讀書,而自己卻很少讀,甚至不知從何讀起。
二,我們希望孩子健康快樂,自己卻不注意鍛煉和飲食,甚至沒想過自己是否健康和快樂。
三,我們希望孩子成為更好的人,自己卻以為家庭所累為名,不去求索更好的人生。
周國平說,孩子都是哲學家。
他們天生便會問出:“為什么沒有最后的最后?”“女媧石誰造的?”“為什么時間會過去?”這樣動人心弦的問題。
所以,當孩子問我們關于死亡的問題時,我們首先應該做的事情是:
問問自己,該如何同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