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家長一見面就問我:“我家寶寶四歲了,請你給我推薦一些繪本好嗎?”我覺得很為難。這樣的問題,就好比你去到相親機構,告訴工作人員:“我是天蝎座,請你給我推薦一些男/女朋友好嗎?”
工作人員同樣會覺得很難過。人的類型那么多,隨便按照任何一個屬性來分類,都可能分割出一大堆條件適合的人群,就算都是天蝎座,也還有愛宅和喜歡出去玩的區別啊,也還有喜歡運動和喜歡看書的區別啊。(雖然工作人員當然也可能會怕怕地對你suo:天蝎座?。?!對不起我們這里沒有適配的類型哦。)
人類的標簽真是很多很多。多動癥?死宅?科技控?文藝范?高冷VS軟萌,鏟屎官VS狗奴……每個詞語都是一個限定,讓人更容易找到同類。
繪本所擁有的屬性標簽,并不比人群少。自然科普類、故事類、美術熏陶類、誦讀韻律類……無字書、迷宮書、觸摸書、洞洞書、樓梯書……性格養成、智力開啟、溝通技巧、哲學啟蒙……每一本繪本,從立意到內容,從圖畫到故事,所有一切元素通過不同的組合發生反應,最終呈現的結果是立體化的。而且,遇見不同背景的閱讀者,這個認知結果還有可能是不可預測的,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和知識儲備,都會和繪本碰撞出不一樣的光彩。
繪本的類型之多,所涉及的范圍之廣,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想象。全世界有無數的美術大師在玩了命地給孩子們當美工,他們又畫又涂,又剪又貼,又雕又刻,有時候突發奇想,還會在平面的紙張上構筑立體的宮殿。有時候在一頁畫面里以極細的工筆隱藏無數的細節,有時候又任性地拋棄一切技法,用最笨拙的畫筆來描畫自己的內心。
在內容方面,繪本也是大千世界的縮影。繪本中既有和孩子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問題,例如如何交朋友、如何面對一些小挫折、如何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等等,也有一些繪本關心星辰大海、夢想和奮斗、戰爭與和平、奉獻與索取。因為使用了易于被孩子接受的敘述方式和表現形式,用繪本來實現更多教育目標是可行的。
所以,我根本不能夠保證,別的三歲寶寶會喜歡的書,你家那個三歲的娃娃就一定會喜歡。而我更加害怕,一旦他不喜歡,你會不會簡單粗暴地立刻做出“我家孩子不喜歡看書”的結論。簡直沒有比這更糟糕的結局了。
如果這個結論是因為我推書不慎而造成的,那簡直是阿彌陀佛悔之晚矣。
在這樣的背景下,你僅僅告訴我一個年齡,就讓我推薦繪本,是不是太草率了一些?
網上有很多分年齡的書單可供參考,不過那當然是一個大略的分類。不同年齡寶寶的圖畫領會能力、邏輯理解能力和興趣發展有一個整體的區別,我們對不同年齡寶寶的生活能力和性格發展也會有大致的劃分。但這些都很籠統。
各位爸爸媽媽也知道,這世界上,沒有哪兩個孩子是完全相同的。即便是同樣年齡,共同生活的雙胞胎,性格和興趣也可能完全不一樣。孩子們擁有無數的可能性,像一棵小小樹,隨時可能在任何一個點上進行分叉,去往另一個方向。我們珍重這種可能性,更要為所有也許會出現的方向創造寬松的環境。
所以,如果希望獲取更準確的推薦,就需要更多的條件描述。你提供的描述越細致,就越可能獲得適配程度更高的繪本推薦。孩子就有更高幾率遇到適合自己的繪本。然后,他會更喜歡閱讀。(有點像大數據……)這是一個良性循環。讓孩子進入良性循環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所以,花一點時間來進行更詳細的描述,是值得的。除了性別、年齡和指定的繪本類別(比如說科普類、立體書、無字書等),你還可以告訴推薦者以下這些(包括但不限于)。
他有沒有最喜歡的動漫形象或者公仔造型?你是否希望他閱讀和該形象相關的繪本?
他以前有沒有特別喜歡/特別不喜歡的繪本?
他有多長時間/多少數量的繪本積累?是出于剛開始接觸繪本的階段,還是已經有一定的閱讀基礎了?
最近在他的生活和環境中,是否出現了一些特別的變化?
你是否希望通過推介的繪本達到以下目的:
糾正他的某些行為習慣(不認真刷牙/不及時排便/不愛喝水……)
培養他對某種技能的興趣(跳舞/朗誦/識字/繪畫……)
在特定時期處理情緒問題(親人離世/親子分離/剛上幼兒園……)
配合某些時間/事件節點加深文化認知(春節/圣誕節/環境保護日……)
你能想到的其它目的
我知道,其實很多爸媽,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表情是二臉懵圈的。希望以上這些問題,也能最大程度地幫助你了解自己的孩子?;蛑辽?,最大程度地促使你去了解自己的孩子。
很多時候,因為不夠了解,或者根本沒有耐心和途徑去了解,我們會錯過孩子很多成長的關鍵節點。
當你足夠了解你的寶寶,你也能夠成為專屬于你家寶寶的繪本推薦者。了解了這么多之后,你根本就能夠通過一本書的封面、作者、出版社和簡介,嗅到那味道并判斷其是否足以打動寶寶的歡心啊!
當然了,如果你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我還是建議你給孩子提供盡可能多類型的繪本,陪他一起閱讀?;蛘撸銈兛梢砸黄鹑D書館,看看孩子都在哪些繪本前面流連;或者,也可以和身邊的友好家庭互換繪本,幾個家庭一起帶著繪本坐下來看一看,聊一聊。
這樣的時刻越多越好。因為,相比較繪本,我們對你的陪伴和愛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