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率優勢
1、在小樣本區間內,概率無效。短期來看,可能運氣有用;但長期來看,再好的運氣也敵不過概率優勢。
2、先問三個問題
? 第一,你有概率優勢嗎?
? ? 所謂優勢,是指贏的概率超過50%。比如在熊市中,從統計上而言上漲的股票不會超過一成。也就是你獲利的概率只有10%,遠遠低于50%。
? ? 第二,你有策略嗎?在概率上具備優勢的前提下,你還需要好的策略。好的策略一定是建立在有效的規律之上。
? ? 比如,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說過一句名言——股市從短期看是投票機,長期看是稱重器——這句話就道出了兩個有效的規律。
? ? 根據這兩個規律,可以分別制定兩個有效的策略:短周期可以追逐市場的熱點;長周期可以尋找價值低估的個股買入并持有。
? ? 事實上,巴菲特正是出神入化地堅守了后者,長期下來積累了大量財富。
? ? 第三,你愿意放棄嗎?中國有句古話,叫作“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我見過很多短線高手,靠靈敏的市場感覺、出色的反應速度和對熱點的前瞻性把握賺了很多錢。
? ? 我也見過很多堅守價值投資的投資人。他們一年的換手率很低,選好了股票就長期持有,他們的長期業績也驚人地好看。
? ? 但是,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這兩種策略同時集于一身的人——事實上,大部分人都想兼得,最后的結果卻是一無所有。
3、 警惕小概率幻想癥。即推銷員效應。投資者一旦買入了某只股票,他就成了這只股票的推銷員。? 抓住十倍股(五年上漲十倍),但這是一個明顯的小概率事件,根據A股的歷史經驗,概率一般不會超過5%。但很多人變成了自己的推銷員,不斷地說服自己相信手里的股票就是十倍股。唯有穿透迷霧,才能看見真相。故十倍股的策略不可取
第一,養成“概率思維”的思維習慣,學習根據概率大小去做決策。
第二,去獲得一個好的模型。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是,調整考慮問題的視野和周期。在新的周期框架下,讓概率的判斷成為可能。
第三,培養自己的執行力。? 并不是你擁有了概率思維方式以及模型就萬事大吉了。別忘了,“小概率幻想癥”是根植于人性之中的。一個可行的辦法是,盡量把決策外部化,即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統。把你的理念設計成系統,然后讓系統來做出決策,可以避免人為情緒的干擾。如刀鋒般冷靜,才能斬斷煩惱絲。(可參見P105只贏不賭的博彩公司如何具體調整賠率)
4、概率之上的升級(一):職業牌手眼中的盈虧同源
根據行為金融學的研究,人對于損失的敏感度是天然要高于盈利的。也就是說,虧損1萬元帶給你的痛苦程度,要高于盈利1萬元帶給你的愉悅程度。所以,從數學上來說,51%勝率的系統是一個具備概率優勢的長期盈利系統。但是,從感受上來說,這個系統卻是一個情感上虧損的系統。所以,現實世界中的情況變成了:這是一個能盈利的系統,但是沒有幾個人能夠堅持下來。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你在理念上有一個非常深刻的認知——要深刻地認識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作“盈虧同源”。虧損是交易系統必然的成本,如果你刻意規避風險,這本身也會讓你失去了從市場上獲取利潤的機會。
5、概率之上的升級(二):職業牌手眼中的風險分層
根據“盈虧同源”的理念,有些虧損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應該避免的。因為它是一種策略或者一種系統必須要支付的成本。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有些虧損肯定是可以避免的,也是應該避免的。任何博弈的領域都會有這三種層次的風險。它們分別是系統性風險、人為型風險和策略型風險。
所謂系統性風險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是在一個游戲制定之初,就由它的游戲規則所賦予的。系統性風險有以下特征:不可避免,始終存在,還有就是盈虧同源。所以,系統性風險是不應該去規避的。因為你規避的同時也是在規避利潤。這是我們應該包容的風險。
所謂策略型風險有以下特點,強加于對手或被對手強加于自身的風險,理論上盈虧同源。但與系統性風險不同的是,這樣的風險(與利潤)并沒有辦法在概率上被衡量,而系統性風險可以被概率統計與衡量。
? ? 策略型風險并不存在干多少次就一定會成功多少次,或失敗多少次的統計模型,因為它嚴重的技巧化與因人而異化。策略型風險也不能完全規避,因為他是別人強加于你的。比如海盜的風險,你是無法完全規避的。但是你可以選擇不同的策略去應對,而且不同的策略帶來的結果很可能完全不同。但因為它反人性的特點,所以交易者需要擁有極好的應對策略與完美的心靈駕馭能力,而這才是真正最難學的地方。
? ? ? 至于人為型風險是指什么呢?打個比方,你是一艘船的船長,接連遇到壞天氣,讓你的情緒失控了。因為情緒失控,你犯了嚴重錯誤,撞上了本不應該撞的暗礁。這就是人為型風險。大部分人為型風險都是情緒帶來的,是我們應該規避的。業余選手和職業高手的區別也在這里可以看出來。
6、預測毫無意義?-先說預測的坑,如何應對且聽下回分解
(1)小樣本無概率!在小樣本中,你很可能蒙對好幾次。比如,你每年只預測一次,連續十年下來,就相當于你拋了十次硬幣。那么,即使十年都預測對了,也說明不了太多問題,也許是你運氣足夠好。因為在小樣本中,概率基本無效,運氣占主導。而連續十年都能預測對的人,甚至不要說十年,有個三五年,在股市就能封神了。只是,這樣的神你敢相信嗎?(2)大樣本的真實處境:如果是在大樣本中,比如你每天都預測行情,那么十年下來,預測了幾千次,算是大樣本了。大樣本中,理論上你預測的準確度會穩定在50%左右,也就是說對一半,錯一半。請問這樣的預測有意義嗎?表面上看起來,預測對一半錯一半,雖然沒太多意義,至少應該是無害的。但更深入地看這個問題,這種預測是非常有害的。原因如下:
? ? 1.人都是過度自信的,所以,盡管你的預測準確度只有50%,但你會選擇性記憶,忘記自己的錯誤而只記得自己的正確。一段時間下來,你會誤以為自己的準確率超過50%,認為自己很牛。
? ? ? 2.認為自己的準確率超過50%之后,你就會開始冒險,開始加杠桿。一旦遇到黑天鵝,比如2015年下半年的股市危機,加了杠桿之后你可能血本無歸。
? ? 3.所謂準確率50%,還只是個理想情況,事實上,你的準確率很可能連50%都達不到。因為股市是個比拋硬幣要復雜太多的系統,其中很多信息自相矛盾,會嚴重干擾你的判斷。
? ? 4.更大的挑戰來自情緒的干擾。本來你預測的效率是50%,但是從預測到真正執行交易,你還面臨貪婪、恐懼等情緒的很多干擾。這個過程會遭遇到很多損耗,最后落實到執行,有30%的效率就不錯了。請問,30%還值得你做嗎?
? ? 5.預測要耗費你大量的學習成本。你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資源,每天雄赳赳氣昂昂地在自以為正確的路上狂奔。
? ? 6.不停地預測導致的頻繁交易,會帶來很大的交易成本。
? ? 7.不停地預測,不停地失敗,會給你造成巨大的心理成本,讓你幸福指數降低,讓你老得快……
? ? 8.即使你是萬里挑一,天賦異稟,預測的準確率能達到55%(事實上,經濟學家們的整體預測率甚至都不到50%),但是加上各種損耗,最終的效率也很難超過50%。
? ? 9.還有一條最要命的。假如你預測錯一次,虧50%,預測對一次,賺50%。這是個公平的規則吧?那么結果可能是這樣的:本金10萬元,預測錯了一次,變5萬元。然后預測對了一次,變成7.5萬元。
? ? 最大的陷阱在這里:即使預測準確率達到50%,長期下來也是穩虧不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