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有意去拜謁“西湖三杰”,但是一直未能成行,幸得近日稍稍有些涼意,便打定主意一定要去,一大早我便從禾城趕到杭城。從南湖之濱來到西子湖畔,頗讓人有些穿越之感,因為這不僅僅是地理上的位移,也是是時間上的穿梭,還有一種文化精神的溯源之感。
下了高鐵,經(jīng)過地鐵、公交的換乘,終于到達了三臺山麓,經(jīng)過幾百米的步行后終于來到了于忠肅公祠的門前。不知是我來得還早,還是于少保的人氣常年如此,總之此處游人寥寥,頗有些門可羅雀之感。抬頭凝視,正門上方寫著“于忠肅公祠”,左右是一對楹聯(lián),“兩袖清風昭萬世,一輪明月耀三臺”,寫出于少保的一代風骨。走進祠內(nèi),發(fā)現(xiàn)于謙祠并不大,不過三進,但環(huán)境清幽,草木蔥蘢,加之游客稀少,更顯肅穆靜謐。于謙墓道口有一牌坊,上書“熱血千秋”四字,走過墓道,來到墓前,沒有鮮花,沒有清香,唯有虔心一拜以祭這位改變明朝命運的能臣廉吏。“有穿堂風呼嘯而過,似一聲斷喝,你的驍勇與才華,惟剩兩袖清風。”杭州詩人盧文麗滿含感情地在詩中如此寫到,于少保長眠在西湖之畔,是西湖之幸、杭州之幸。
祭完于少保,又拜張蒼水先生。我徒步從于謙祠來到張蒼水先生祠。張蒼水先生何許人也?也許他的名氣不如西湖三杰的另兩位,也許祠內(nèi)參觀祭拜者不過數(shù)人,但這絲毫不損先生的忠勇之名。張蒼水先生四入長江、三下閩海,堅定抗擊民族壓迫。“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無奈最后功業(yè)未成,自己也因為叛徒出賣被捕,然先生之所以是英雄,就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依然傲骨不減,只道一聲“好山色”。
祭拜完兩位先賢,時間已近中午,早餐也早已消化完畢,可惜附近并無用餐的小店,只能選擇繼續(xù)前進。徒步穿過蘇堤,兩邊風景正好,但我的下一站目的地是岳王廟,所以只稍稍停留隨手拍下幾張美景照片便繼續(xù)前行。大約一小時后終于來到岳王廟附近,匆匆用過中餐便又進岳廟朝圣。與前兩位先生祠堂的冷清不同,岳王廟的游客還是相當多的,畢竟岳王爺名頭最大,岳王廟的香火更旺。岳武穆的功績?nèi)巳吮M知,也無需我多言,這里只想引用盧文麗的幾句充滿感情的詩來表達對岳武穆的敬意。“別了,我的知己,你溫柔的湖水依然包容于我一腔莫須有的激情,有若十二道金牌,義無反顧,這昂貴的自焚只為供你慢慢欣賞,似血殘陽滿江紅。”
“國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guī)煛H赵码p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詩中的于少保、岳武穆以及寫詩的張蒼水,岳王爺還我河山的豪邁之氣、直搗黃龍的凌云之志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于少保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擊退瓦剌、保衛(wèi)北京立下赫赫之功;張蒼水效法岳飛、于謙,帶領義軍保衛(wèi)南明,數(shù)度與清軍激戰(zhàn)。可惜三杰最后都未能善終,岳飛被趙構、秦檜以“莫須有”合謀擊殺于風波亭,于謙在明英宗復辟后也因“意欲”之罪被冤殺,張蒼水在無奈解散義軍后遭到叛徒出賣,被清廷斬殺。身后功業(yè)終塵土,唯有精神傳千古,三杰創(chuàng)立的功業(yè)最終化塵煙,南宋和明朝終究沒能擋住鐵騎,但是英雄的精神和聲名依然流傳,并沁入后人之骨,若干年后效法岳于的志士還會前赴后繼、殞身不恤。
南湖上的紅船,共產(chǎn)黨人在這里起航,最終成就建國、強國的大業(yè)。共產(chǎn)黨人艱苦奮斗、救亡圖存的精神絕不是無源之水,而是來自中華民族歷代先賢的文化傳承,其中必有繼承“西湖三杰”之志。正像張蒼水所說的“西子湖頭有我?guī)煛保凹t船精神”也有“西湖精神”的師傳。來西湖拜謁三杰,是尋找愛國精神,是大義文化的溯源,西湖頭有我?guī)煟忻總€人的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