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壇看到一篇報道,北京協和醫院正式宣布,在全院病房和醫技科室上線「醫療智能語音錄入系統」,從此,語音錄病例不再是夢了。
骨科醫生對著麥克風說:「核對患者及手術標記無誤。麻醉成功后,清潔手術區域皮膚,給予靜脈預防抗生素。」患者病程就記錄在電子病歷上了。
影像科的醫生以前需要一會看片子,一會進行報告記錄。「有了語音錄入,可以把注意力關注在片子上,邊看邊說,工作更加流暢,效率也大大提升。」
這個麥克風,內置了國內領先的「智能語音識別」技術,識別率達 95%,可以將語音實時轉化成文字,自動輸入進電腦里。
病案記錄的工作量到底有多大?
有研究表明,中國的住院醫生 50% 以上的住院醫生平均每天用于寫病歷的時間超過 4 小時,相當一部分醫生寫病歷的時間超過 7 小時。
對于語音錄病例,新聞一出,網上引起了熱議:
@站友1 說:別人都可以語音錄病歷了,我還在帖化驗單
@站友2 說:我普通話不過關咋辦
@站友3 說:終于可以語音錄入啦,我們的青春都花在整病歷寫病歷上了。。
對于語音錄病歷,你怎么看?
在醫院,不得不說寫病歷始終是住院醫生的一個無法抗拒的痛,不管你一晚上收了幾個急診,不管你手術做到了凌晨幾點,你都必須在術后及時完成病人的首次病程記錄以及術后記錄。這是因為:
1.病人在剛入院或者手術剛結束時,幾乎所有的親人都會在場,這時候醫生及時詢問病史,書寫病程記錄,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獲取到最準確且全面的信息。如果醫生不是累到了極致,選擇這個時候寫病歷效率當屬最高的。而且趁熱打鐵,一氣呵成了,就不必再擔心第二天遇到突發狀況來不及補寫的情況,如果情況允許,運氣夠佳,還可以早點回家補上一覺。
2.術后記錄及術后溝通記錄是病歷里面的兩項重要內容,它在醫患矛盾發生時,將作為重要的資料以法律依據呈現。這就要求醫生在術后一定的時間內必須及時完成。以免當意外到來封存病歷時來不及補記。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不斷提高,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以及電子病歷的出現,醫院要求術后完成病歷的時間也在漸漸縮短。從最初的幾天,到現在的幾小時,醫生早已慢慢習慣了這樣的過程。
從最初的手寫病歷,到現在的機打病歷,醫生們經歷了太多因為書寫病歷而無法入睡的情況。
記得還是手寫病歷的時候,醫院對完成病歷的時間要求還不是特別嚴格,這就給了醫生“再等等”再寫的借口,可是當這樣的“再等等”成了習慣,成了自己放松自己的一種借口,那成摞成摞的病歷就堆積在了眼前。每每醫院大的檢查來臨,醫生辦公室都會出現醫生的身影,他們都在加班加點整理病歷,然后進行存檔。
隨著電子病歷的出現,醫生們寫病歷的工作好似減輕了很多,因為電子病歷可以復制,在所建模版的作用下,整理一份病歷所需要的時間大大縮短了。可是,醫院對病歷完成時間的要求也相應提高了。
? 病歷書寫規范第二十三條 :首次病程記錄是指患者入院后由經治醫師或值班醫師書寫的第一次病程記錄,應當在患者入院8小時內完成。
醫院依據規范規定,一個病人在入院后的8小時之內,必須完成首次病程記錄,否則,在相關軟件的干預下,之后將不再可以書寫這份入院記錄。不能書寫預示著這份病歷的缺項及不合格,不合格的病歷醫院將采取嚴重的懲罰措施,以示警示。
在醫院急診不斷,手術不斷的科室,這樣的要求對于一個累到筋疲力盡的醫生來說,有時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們往往在術后來不及吃口熱飯的情況下,坐在電腦前就開始敲打剛入院及發生病情變化時病人的病程記錄,那由于饑餓而顫抖無力的雙手,每敲出一個字都顯得如此笨拙。
前幾天醫生辦公室里,一位醫生說:某某醫院就聘請了一個專門的負責書寫病歷的醫生。說話的同時眼里滿滿地全是羨慕。
但是,筆者認為,專門聘請一個醫生書寫病歷也并不太合適。因為被聘請的醫生不是病人的管床醫生,他不可能了解科室所有病人的病情變化,如是幫忙問個病史,幫忙寫個首次病程還可以,如果把病人從入院到出院整個病歷整理下來,還要借助管床醫生對病人病情的介紹,還有之后必不可少的把關修改。
語音錄病歷如若真的能夠普遍實現,它將成為醫生朋友的一大福音,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減少了醫生寫病歷的時間與工作量,它將把更多的時間還給病人,從而用在病人的治療溝通上面,促進醫患關系和諧發展,減少醫患矛盾的產生。
但是,每一個新生事物的出現都會經歷一段不同的聲音,從最初的陌生,到后來的慢慢接受適應,然后再感覺它所帶來的諸多便利,這中間將會是一個讓一部分人糾結的過程。但是,不破容置疑的是,新生事物的出現一定有它出現的優點與理由。就像語音錄病歷,優點:快而方便。缺點:需要錄病歷的人發音清晰,普通話盡量標準。
那么,從現在開始就讓我們進行普通話的標準練習,學無止境,我們所有人都應該在路上。
希望不久的將來,這樣的語音錄病歷在某些醫生慢慢摸索中,成為中國大多數醫生書寫病歷的一個超級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