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周期概念
首先,每一個vue實例都有一個完整的生命周期,主要分為五個階段:創建、初始化、渲染、運行、銷毀。?也就是從創建(new Vue())、初始化數據(init)、編譯模板(render function)、掛載Dom($el)、渲染($mount)→更新(update)→渲染(Virtual Dom re-Render)、銷毀(destory)等一系列過程,我們稱這是Vue的生命周期。
通俗說就是Vue實例從創建到銷毀的過程,就是生命周期。
二、vue生命周期圖解
三、具體詳解
1.創建階段
new Vue() 創建
表示開始創建一個vue實例對象。
2.初始化階段
創建之后這個時候就會調用this._init()方法,
letuid =0Vue.prototype._init =function(options){constvm= thisvm._uid = uid++? // 組件唯一標識vm.$options= mergeOptions(? // 合并optionsresolveConstructorOptions(vm.constructor),options|| {},vm)? ...? initLifecycle(vm) // 開始一系列的初始化? initEvents(vm)? initRender(vm)? callHook(vm,'beforeCreate')? initInjections(vm)? initState(vm)? initProvide(vm)? callHook(vm,'created')? ...if(vm.$options.el) {vm.$mount(vm.$options.el)? }}
2.1 合并options配置
1. 初始化new Vue
在執行new Vue構造函數時,參數就是一個對象,也就是用戶自定義配置;會將它和vue之前定義的原型方法、全局API 屬性、還有全局的Vue.mixin內的參數,將這些都合并成一個新的options, 最后賦值給一個新的屬性$options。
2. 子組件初始化
如果是子組件初始化, 除了合并以上那些外,還會將父組件的參數進行合并, 如有父組件定義在子組件上的event, props 等等。
經過合并之后就可以通過this.options.data訪問到用戶定義的data函數,this.options.name訪問到用戶定義的組件名稱,這個合并后的屬性很重要,會被經常使用到。
2.2 初始化事件和生命周期
剛初始化一個空的vue實例對象,這個時候只有一些生命周期函數和默認的事件,其他的東西都還為創建。
1.initLifecycle(vm)
確認組件(也是vue實例)的父子關系以及初始化vm.$parent, $children實例屬性。后面可進行事件的觸和數據的傳遞。
2.initEvents(vm)
主要作用是將父組件在使用v-on 或者 @ 注冊自定義事件添加到子組件的事件中心中。
原生事件
在執行initEvent之前模板編譯階段,會判斷遇到的是html標簽名 還是組件名。
如果是html標簽名,就會在轉為真是dom之后使用addEventListener注冊瀏覽器原生事件。 當然這個步驟是在掛載dom的最后階段,這歌時候是初始化階段,主要處理自定義事件。
自定義事件
在經過合并options 階段后, 子組件就可以從 vm.$options._parentListeners讀取到父組件傳過來的自定義事件。 通過updateListeners方法, 它的作用是借助之前定義的$on, $emit方法, 完成父子組件事件的通信。
3. initRender(vm)
主要作用是掛載,將render函數轉化為vnode的方法。
exportfunctioninitRender(vm){? vm._vnode = null? ...
? vm._c =(a,b,c,d) =>createElement(vm,a,b,c,d,false)//轉化編譯器的vm.$createElement =(a,b,c,d) =>createElement(vm,a,b,c,d,true)// 轉化手寫的? ...}
主要作用是掛載vm._c 和 vm.createElement兩個方法,它門只是最后一個參數不同,這兩個方法都可以將render函數轉為vnode,從命名大家應該可以看出區別,vm.c轉換的是通過編譯器將template轉換而來的render函數;而vm.createElement 兩個方法,它門只是最后一個參數不同,這兩個方法都可以將render函數轉為vnode, 從命名大家應該可以看出區別,vm._c 轉換的是通過編譯器將template 轉換而來的 render 函數; 而 vm.createElement兩個方法,它門只是最后一個參數不同,這兩個方法都可以將render函數轉為vnode,從命名大家應該可以看出區別,vm.c轉換的是通過編譯器將template轉換而來的render函數;而vm.createElement 轉換的是用戶自定義的 render 函數, 比如:
new Vue({data: {? ? msg:'hello Vue!'},? render(h) {// 這里的 h 就是vm.$createElementreturnh('span',this.msg);? ? }}).$mount('#app');
4.callHook(vm, ''beforeCreate)
執行beforeCreate里的內容;
靈魂一問:請問可以在beforeCreate 鉤子內通過 this 訪問到data中定義的變量么,為什么? 請問這個鉤子可以做什么?
是不可以訪問的。 因為在vue 初始化階段, 這個時候data 中的變量還沒有掛載到this 上, 這個時候訪問值會是 undefined。 beforeCreate 這個鉤子在平時業務開發中比較少用。?像插件內部install 方法通過Vue.use 方法安裝時一般會選在beforeCreate 這個鉤子內執行, vue-router 和 vuex 就是這么干的。
2.3 初始化注入和校驗
1. initInjections(vm)?主要作用是初始化inject,可以訪問到對應的依賴。
inject 和 provide 是vue@2.2?版本添加的一對需要一起使用的API, 它允許父級組件向它之后的子孫組件提供依賴,讓子孫組件無論嵌套多深都可以訪問到。
provide : 提供一個對象或是返回一個對象的函數。 inject : 是一個字符串數組或對象。
舉一個栗子:
app.vue 根組件export default {? provide() {? ? return {? ? ? app: this? ? }? },? data() {? ? return {? ? ? info:'hello world!'}? }}child.vue 子孫組件export default {? inject: ['app'],? methods: {? ? handleClick() {? ? ? this.app.info='hello vue 變 world 啦!'}? }}
這樣可以簡單實現vuex的功能,但是要注意組件之間層級關系,可能會造成混亂的現象。
2. initState(vm)
初始化會被使用到的狀態:props、methods、data、computed、watch。
initProps(vm,propOptions)
主要作用是檢測子組件接收的值是否符合規則,以及對應的值可以用this直接訪問。
initMethods(vm, methods):
主要作用是將methods內的方法掛載到this下。命名規范的檢查。不能與props的key重名,以及不能以_、$開頭。
initData(vm)
主要作用是初始化data,掛載到this下。
3. initProvide(vm)
主要作用是初始化provide為子組件提供依賴。
4. callHook(vm, 'created')
作用是執行用戶定義的created鉤子函數,有mixin混入的也一并執行。
靈魂一問:請問methods 內的方法可以使用箭頭函數么? 會產生怎樣的結果?
答案: 是不可以使用箭頭函數的, 因為箭頭函數的this是在定義時就綁定的。 在vue的內部, methods 內每個方法的上下文是當前的vm組件實例, methods[key].bind(vm)。 如果使用箭頭函數,函數的上下文就變成了父級的上下文, 也就是undefined了, 結果就是通過undefined 訪問任何變量都會報錯。
在created中,data和methods都已經初始化好了。最早也只能在created里調用methods方法和操作data數據。
另外注意
如果要在created階段中進行dom操作,就要將操作都放在 Vue.nextTick() 的回調函數中,因為created() 鉤子函數執行的時候 DOM 其實并未進行任何渲染,而此時進行 DOM 操作無異于徒勞,所以此處一定要將 DOM 操作的 js 代碼放進 Vue.nextTick() 的回調函數中。 一般我們最好不要在created里操作dom。
Vue.nextTick( [callback, context] ):在下次 DOM 更新循環結束之后執行延遲回調。在修改數據之后立即使用這個方法,獲取更新后的 DOM。
3.渲染階段
3.1 編譯模板
從created到beforeMount的過程中,首先會判斷vue實例中有沒有el選項,如果有的話則進行下面的編譯,但是如果沒有el選項,則停止生命周期,直到vue實例上調用vm.$mount(el)。 如果有el,再判斷是否有template參數,如果有,則把其當作模板編譯成render函數,如果沒有,則把外部的html作為模板編譯。template中的模板優先級高于outer HTML模板。 在vue對象中還有一個render函數,它是以createElement作為參數,然后做渲染操作,而且我們可以直接嵌入JSX. 綜合排名優先級:render函數選項 > template選項 > outer HTML
3.2 beforeMount
此函數進行時,模板已經在內存中編譯好了,但是尚未掛載到頁面中去,此時,頁面還是舊的。
3.3 掛載
這一步,將內存中編譯好的模板,替換到瀏覽器的頁面中去。
3.4 mounted
這個節點表示整個vue實例已經初始化完畢了,此時組件已經脫離了創建-渲染階段,進入到運行階段。
4.運行階段
運行階段的生命周期函數式beforeCreate和created,這個兩個事件會根據數據data的改變,有選擇性的觸發0次或多次。
4.1 beforeUpdate
這個生命周期里,頁面中顯示的數據還是舊的,但是咱們data的數據是最新的,頁面尚未和最新的數據保持同步。
4.2 虛擬Dom重新編譯渲染
這一步執行的是:現根據data中最新的數據,在內存中,重新渲染出一份最新的內存DOM樹,?當最新的內存DOM樹 被更新之后, 會把最新的內存DOM樹,重新渲染到真是的頁面中去,這個時候就完成了數據從data(Mode層)=> View(視圖層)的更新。
4.3 Updated
updated執行時,頁面和data已經保持同步了,都是最新的。
5.銷毀階段
5.1 beforeDestory
當執行beforeDestory鉤子函數的時候,Vue實例就已經從運行階段進入到了銷毀階段:
這個時候,實例上所有的data和methods,以及過濾器、指令等等 都還處于?可用狀態,此時還沒有真正執行銷毀的過程。
5.2 destroyed
當執行到destroyed鉤子函數的時候,組件已經被完全銷毀了,此時Vue實例所有的data、methods、過濾器、指令... 都用不了。
總結:以上就是我所總結的對Vue生命周期的理解,也是參考了各方面的解釋,結合自己的理解,對Vue生命周期進行梳理。當梳理了之后,你會發現你對Vue會又更好的理解。
更多內容請訪問我的博客網站:http://www.jscwwd.com/article/5e65f4e249a13d1a89caf57c##toc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