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號博主教育物語發表了一篇文章:《中國大學培養不出諾貝爾獎?事實打臉,謬論可休矣》。
2020年泰晤士世界大學排行榜發布,中國共有125所大學榜上有名。但是,有人對這個成就冷嘲熱諷說:“有什么用呢?中國大學培養了幾個諾貝爾獎?”
我們普遍認為‘’中國教育死板、死讀書,不注重創新,只會考試和死記硬背,實踐動手能力差,只追求升學率,不僅培養不出優秀人才,反而會埋沒很多人才‘’,事實上沒有得過幾個諾貝爾獎,難怪有人會冷嘲熱諷。
博主為了力挺我們的教育成就,就舉例反駁各種冷嘲熱諷。他在文章中說:‘’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她的母校是現北京大學。時間再往前推移,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母校是解放軍藝術學院。時間再久遠一點,中國有著更多的諾貝爾獎。1938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成立,短短的8年,它培養出楊振寧、李政道等諾獎得主和174位兩院院士。‘’他還說:‘’諾獎是以西方準則設立的,它的公平性很難保證。特別是諾貝爾和平獎,與政治緊密聯系在一起,含金量大打折扣。一百多年來,諾獎得者多為西方人,寥寥無幾的幾個東方人也是融入西方一族,日本也是脫亞入歐后屢次得獎。‘’文章最后,他說:‘’我們不必用他人的標準約束自己。諾獎固然重要,但它不是評判高校以及國家的唯一標準。魯迅還曾拒絕過諾獎,這個外國的月亮雖然圓,但也不是非吃不可。‘’
從博主的言論可以看出,他對諾貝爾獎的公平性有質疑,因為諾貝爾獎是以西方準則設立的。我不否認諾貝爾獎是以西方準則設立的,但是所謂西方準則,影響的主要是諾貝爾和平獎和諾貝爾文學獎,這兩個獎項可能有水份,所以有很大爭議。然而,諾貝爾獎不僅是這兩個獎項,它的大多數最主要的獎項都是授予科學技術領域的突破創新,看重的是科學技術領域的原創和對人類的貢獻!我們可以不承認它的權威,而世界是由193個國家組成的!并且,以西方準則設立的諾貝爾文學獎,似乎沒有冷落我們的莫言先生和魯迅先生?
博主力挺的我們的教育成就,大有和稀泥之嫌。我們批評的主要是針對實行填鴨式應試教育以后的情況,博主卻搬出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8年期間的成就進行反駁。那短短8年期間的成就可不是什么填鴨式應試教育,而且是處于戰爭年代的最困難時期。短短8年時間培養出來的人才,比填鴨式應試教育幾十年培養出來的人才還多,填鴨式應試教育就是一個笑話!
教育的本質是發展人的個性和優點,因為人各有所長。越是大師,他的長處和短處越明顯。你讓莎士比亞托爾斯泰達芬奇學填鴨式應試數學,沒準他們會得零蛋。你讓高斯法拉第愛迪生學填鴨式應試政治,他們也會是零蛋。
??2019年諾貝爾獎揭曉后,我們有不少人在吐槽諾貝爾獎的規則不公平,認為它偏向文化上的認同,更加有利于西方人獲獎。
諾貝爾獎主要包括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其中前3項諾貝爾獎屬于重項,完全看科學研究的實際成果,與文化傾向毫無關系,所以我們不敢爭議。后3項諾貝爾獎確實存在文化偏向,所以最容易引起我們爭議。然而,無論是前3項,還是后3項,我們在推行應試教育以后,都只獲得了其中1項諾貝爾獎,總共也就是獲得了2項諾貝爾獎。
我們認為諾貝爾獎在規則上有問題,可是它卻是舉世公認的最高獎項。如果它嚴重缺乏公平,就不可能被幾乎所有國家視為最高榮耀。請注意,全世界有200個左右的國家和地區!
世界上沒有絕對公平的規則,我們只能從被絕大多數的認同來看公平。無論是什么規則,如果絕大多數的人都心服口服,只有少數人不滿意,那它就是公平的規則。如果只有少數人滿意,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服氣,那這個規則就嚴重缺乏公平。
絕大多數的人都心服口服的規則,我們不服就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有少數人滿意的規則,我們還爭議什么公平不公平,完全可以不鳥它。事實上,我們的爭議恰恰表明了我們很在乎,在內心里仍然是以獲得諾貝爾獎為最高榮耀的!如果諾貝爾獎不公平,這個最高榮耀怎么會在我們的內心里被認可?
只要被授予諾貝爾獎,我敢保證99%的人都不會再爭議諾貝爾獎規則是否公平的問題,都不會主動棄獎,都會覺得是無與倫比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