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網上看了一篇文章,講的是蘇格拉底的故事。
蘇格拉底有一個學生,叫海勒豐,他非常崇拜蘇格拉底,他跑到雅典外的神廟去求簽,問“”世上有沒有被蘇格拉底更聰明的人?”
神回答:沒有!
海勒豐回來后就把這事告訴了蘇格拉底,但蘇格拉底認為自己很無知,但又覺得神不會說謊啊!
這是咋回事呢?他決定去驗證一下。
他找到一位當時以智慧著稱的政治家,交談以后,發現這政治家其實就是一草包。
他又找到一些著名的詩人、手工藝人等交流,發現他們很驕傲,人人認為自己出類拔萃,他們憑借自己的一技之長而洋洋自得,個個以為自己一通全通。
此時,蘇格拉底明白,神諭是對的。
跟別人相比,自己一樣一無所知,不過別人不知道自己的無知,而蘇格拉底知道自己是無知的。
知道自己無知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
過去的經驗和知識,如果可以看作是“已知”,而這個不確定的世界,對我們來說是“無知”。
這個世界是無限的,我們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對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我們比較謙虛,但對于知道的事情,往往自以為是。所以,陷入我們于無知的,恰恰是我們的已知。
這種“已知”,限制了我們的行為和認知。
2.
得到公司的CEO曾說過:對于一家公司來說,過去的成功經驗,不是啥好東西。公司發展得好的時候,損其志,它讓你不創新。公司發展得不好的時候,益其過,它讓你犯更多的錯。
阿爾法狗之所以戰勝李世石,有一種說法是,阿爾法狗在下每一步棋之前,它的思考都是針對當下,而不是像我們人類那樣根據之前棋的局勢、以往的經驗。
以前的努力和經驗,不應該影響我們對當下做出的判斷與決策,因時空已經發生了變化,否則就容易犯我們歷史上曾批判的經驗主義。
3.
有人說,為何中國最近幾百年落后于世界?那是因為明末資本主義萌芽后,這萌芽沒有得到很好的扶持和發展。
因為中國的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文明達到了世界的頂峰,當然自認老子天下第一,在新的事物到來之際,不但沒有虛心接受,反而自以為是,阻礙了新生事物的發展。
過去的優勢和經驗,不一定能帶來未來的成功,往往會成為限制我們發展的框框。
羅胖說,在急速變動的時代,一切存量都是毒藥。
此處的“存量”,就是過去積累下來的經驗和優勢。
4.
過去的成績屬于過去,由此獲得的經驗不足以作為未來獲得成功的依據,因為成功本身有很大部分是偶然的事。
得到主講人何帆說,只有承認自己無知,把自己放空,不斷去省察自己的生活,我們才能成為一個高效、開放的終身學習者,一位更靈活自如的跨界高手,才能更好地領悟人生幸福的真諦。
所以,盯住目標,過往不戀,放空自己,努力去做一個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