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當八零后成天嚷嚷著,時代已經讓自己被同齡人遠遠拋棄時,卻沒留神,九零后已經悄然站到了人生舞臺的中央。
尤其是昨天看了《生活需要節奏感》這本書。越發感覺到,九零后是比我們更會生活的一代人,原因是他們的人生,吸收了更多八零后以及前輩的得與失,活得更加通透。
當八零后作為第一代獨生子女,走上歷史舞臺的時候,就已經充分體會到歷史就像鐘擺,身臨其境才能親歷歷史的樣子。
回首八零后成長走過的路,可不就是見證歷史一次次奇跡的現場直播嗎?
很多年前,當八零后第一次成為醒目的社會標簽,為一個群體畫像時,就注定他們會是不同尋常的一代人。
作為父母親是雙職工,為主力家庭的童年成長時期,大多數八零后都是脖子上掛著鑰匙,自己一蹦一跳地放學回家,被稱為“鑰匙娃娃”的一代人。
在那個還不流行補習和課外輔導班的年代,家長們似乎也能接受孩子們“平庸”,“散養式的教育”也不是父母們的刻意而為,而是生活和工作的忙碌,自然形成的模樣。
那時,沒有什么育兒專家或者老師們的喋喋不休,我記得中學時,我們很多名牌大學畢業的老師,他們自己的孩子,很多并沒有在學習上大放異彩。
那個時候,人們似乎更相信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就算成績不好,也不是說人生就無路可走。
當然,在學習上的“自然散養”,并不代表著父母們對孩子其他方面沒有要求。
工作后,這代人趕上了房改,于是乎,買房這件事而成了壓在八零后頭上的第一座大山。
好在是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親還能把家底都拿出來,這種援助,頓時讓八零后的人生進度條拉快了好幾個檔位。
這群大多數為五零后、六零后的父母,可謂是見過太多的大風大浪,他們對孩子沒啥過高的期待,就希望孩子平平安安,過好小日子。
房子也有了,家庭條件差點的家庭,父母親們也能東拼西湊把房子的首付或者首付的一部分拿出來,當然父母們也有言下之意:“孩子,好歹你也成個家吧,我們也就真正放心了。”
于是乎,還沒弄明白愛情婚姻到底咋回事的八零后,腦袋一熱,紛紛成了家。沒成家的,聽說被父母催婚都快得抑郁癥了。
只是,漸漸地,八零后成為了離婚再婚的主力軍。
父母親們又納悶了,現在年輕人的婚姻都成兒戲了?
其實,這本來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余生還長,明明不幸福何必隱忍裝成沒事?
我倒不覺得,自己周圍那些離婚的八零后朋友都是把離婚當兒戲,畢竟涉及到財產分割和子女歸屬問題。
好端端的一個家,說散就散了,孩子還沒長大,經濟上又損失的一大筆,真心肉疼。話說,一般走到離婚這一步的,早都被感情傷成內傷了。
02
比這些明面上的傷害,更讓人心疼的,是一群每天輔導學業的八零后父母。
一不留神,八五后的年輕人都自稱老母親了。大家對生活和工作的焦慮似乎又有了新的轉移陣地,那就是過度關注孩子的學業。
有母親恨鐵不成鋼,輔導作業把自己氣成了心梗;也有父親手持甘蔗,考好了內服、考差了外用,眼睜睜就和親骨肉變成了“歡喜冤家”。
大家似乎都覺得八零后這一代父母,簡直是戲精加杠精,哪里有這么夸張?自己還沒長大,就已經成了對孩子們有殷切期待的父母。誰又知道八零后的苦呢?
第一批八零后已經在奔40歲的路上不回頭了,如今各大公司卻都又有招人門檻為35歲的年齡限制。
一旦公司下崗、裁員,馬上自己就會面臨房貸諸多生活壓力,這一刻,就只恨自己當年讀書少。
愉快的童年過完,到了中年如此疲憊。在內心中生出深深的恐懼,生怕孩子到了自己的年齡,連生存的能力都沒有。
如今八零后的父母,已經有了對子女“精英化培養”的意思。數量,不是大多數人比拼的標準,質量才是比拼的關鍵。花錢投資教育,都是在咬牙堅持的事。
眼瞅著父母親又老了,照顧老人的重擔也壓在了自己的肩頭,當八零后成為在生活中奔波,努力爬坡上坎的一代人時,誰又比誰會容易多少呢?
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九零后又是如何做的呢?
03
《生活需要節奏感》的作者李思圓,這個溫柔可愛的九零后女子,用自己的方式,給出了屬于九零后的生活標簽。
最讓人驚奇的就是,這竟是一種沒有什么刻意標簽的生存狀態。說九零后佛系也好,自在也罷,我倒感覺到今天的九零后,似乎成了活得更明白的一代人。
她們不會輕易的讓感情沖昏自己的頭腦;在遇見有錢人之前,先努力讓自己變成有錢人;同樣,她們也跟父母親保持著相對的距離,親密無間但又保留自我界限;更不會輕易同意,父母親拿錢為自己購買房產等大宗投資。
因為她們太清楚,一旦享受這樣的資源過多,自己的人生就會被牢牢的捆住,得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一切,總會變得自己不喜歡,卻又要活成父母期待的樣子。
我以前的助理,就是個95后的姑娘,她和她的大學室友,寧可畢業以后,幾個同學共同尋找更低價格的合租房,也不愿意接受父母親給予的額外饋贈。
一方面是覺得父母親年紀大了有花銷,本身父母也不容易;另一方面,覺得自己進入社會后,就得靠自己來打拼。“年輕的時候不吃苦,難道等老了再來吃苦嗎?”她們的語氣自信而堅定。
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些姑娘都沒有著急去交往男朋友,大學獨自忙忙碌碌了四年,畢業以后馬上投入工作,又是一副拼了命干的樣子,根本沒有什么時間留給可以交往的人,而是留給了自己很多獨處的時間。
她們的婚戀觀,和八零后相比,果然是完全不同的狀態。比起把自己的未來交給其他人,不如交給自己更放心。我在思圓的書里,看到了九零后姑娘婚戀觀的樣子。
感覺到這一代的九零后,不再渴望激情四射的曇花一現,反而更渴望細水長流的長久陪伴。
她們會在進入婚姻之前,就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樣的伴侶,他們從父母輩以及七零八零后身上,借鑒到更多有意義有價值的內容,似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她們也比誰都更清楚和理智,知道未來很長,陪伴自己最長久的那個人,終究是自己。愛情和婚姻,都不是自己在前進路上行走的必要條件。
當然,正好遇到惺惺相惜又彼此懂得對方的人,則會順其自然的走入這段親密關系。
九零后是更冷靜的一代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在那時處在同樣年紀的八零后,多了幾分思想的成熟和處事的老練。
思圓這本書的書名《生活需要節奏感》,本身就很戳中人心。忙忙碌碌的我們,常常會忘記生活本身的意義,忽略生活自帶的質感,用盡全力奔跑的同時,身邊的所有美好就這么輕易錯過了。
究竟是得到得多還是失去得多呢?
我想如果沒有節奏感的引領,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生活都會是混沌和焦慮的。
“大自然有其節令、時日和年歲,天下的萬事萬物也有其規律規則及秩序。人活在這個世上首先要遵守大自然的法則,順應時代應有的變遷,然后才能在天地之間,打破自我局限,重塑自我格局。”
當你被思圓的話吸引時,她會理性的告訴你:“當每個人不顧一切的向前奔跑時,也許會先倒在快要成功或初見成績的那一刻,生活突然在一夜之間坍塌,那個時候再去修復和調整,可能已經晚了。”
這就是聰明而理性的九零后,她們不會盲目把別人的速度和方向,當成自己的人生標尺。
只在心里篤定地認可自己活在當下的意義:“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到專屬于自己的生活節奏,然后選擇自己能承受的,承受自己所選擇的。”
思圓的書里,這樣溫暖的話語隨處可見。如同一個深夜里陪你聊天的閨蜜,給自己壯膽的同時,也給了別人希望。
我覺得這樣的一本書,對治療當下的焦慮,是一味真正的解藥。
找到生活的節奏感,才能讓自己的一生走的堅定而從容,擁有無悔的浪漫:“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就像三毛所說:“學著主宰自己的生活,即使孑然一身,也不算是太壞的結局。”
如果最壞的結局,你都已經做好了準備,那么這個世界,還有什么事情能真正難倒你呢?
這可能是九零后,告知我們最好的答案。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親子教育與自我成長的終身學習者。
13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圖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