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跟朋友一起吃飯,朋友跟我抱怨說他的同事特別自私,一起出去吃飯,總是點自己愛吃的,不顧及別人,每次朋友都會窩一肚子火。我問朋友,那你告訴他們點些你愛吃的了嗎?朋友回答,我不想讓他們覺得自己難伺候,只好說都行,朋友緊接著解釋道,顧及別人是起碼的禮節,在一起吃飯那么多次,他們也應該了解我的喜好了呀。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怨懟,覺得自己是最無私、最遵守規則的那個人,可最終卻成為最委屈、最怨恨的人。這是怎樣一種迷思呢?《成長到死》一書中認為這是因為我們混淆了包容和尊嚴的界限,沒有適時的表達出自己的需求、維護自己的尊嚴,所以導致自己很憤懣。
責怪別人和成天大喊“不公平”和“我應該擁有”的人并不能維護自己的尊嚴。你的身心健康是需要自己來負責的。在認為自己沒有得到公平的待遇或是應有的報酬時,我是否將這些要求提了出來?還是在為指責他人和自以為是找借口?
無論生活還是工作,每個人都能列舉出一大堆諸如此類的怨懟。比如新一輪的薪資調整剛剛結束,漲幅并沒有達到你的心理預期,于是你心生怨氣,開始懈怠工作;跟同事合作同一個項目,對方強硬的工作方式讓你很不舒服,但是為了項目進展順利,你委屈自己將就他的工作方式,日子久了,你很委屈,覺得滿世界都對不起你;寶寶的到來帶來了更多的家務,如何跟老公分配家務成為了很多新媽媽的苦惱,由于寶媽自帶強大母愛光環,總是不自覺的承擔了更多照顧寶寶的職責,結果心生抱怨“為什么自己沒有個模范老公?”
雖然說怨懟總是不可避免,但是作者建議我們嘗試使用BIG生活法則,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舒服一點。
BIG是指界限、尊嚴以及包容。實踐BIG法則就是要我們表明,我們要以包容心揣測和對待別人,并且堅決維護自己的尊嚴,明確什么可以接受、什么不能容忍。
首先以包容之心揣測他人,就是說當下我們對他人心生抱怨時,試著假設他已經盡自己最大努力做事了,這樣想的話,會讓你的生活好過很多。也許有人會說這樣也太阿Q了吧,有些自欺欺人,但是為了讓自己的人生更快樂,阿Q精神也值得啊。另外這樣的假設讓我們免于評判他人,專注于事情的本來面目而非事情本應該怎樣。
另外我們不應該以自己對別人劃定的目標為基準來審視和評價對方,而是要尊重他人本來的樣子,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們不應以他人可能成為的樣子去愛他們,而是學會愛當下的他們。在不斷自責的時候,我們有時候需要停下來,對自己說“拜托,我現在正在盡力呢。”
工資漲幅沒滿足你的預期,告訴自己老板已經盡力了,估計是公司形勢不好,沒有經濟實力滿足自己的要求,或者在老板的衡量標準內,也許認為這個漲幅已經很好的表彰了你的辛勤工作了呢。同事強硬的工作方式讓你不舒服,假設他已經盡力的克服自己的壞脾氣了,但是繁重的工作壓力總是讓他失控,或者他也許覺得強硬的態度是做好工作的必經之路呢。丈夫不能承擔更多的家務,也許他白天上班很辛苦,晚上還睡不好,第一次做爸爸,他已經盡力了,或者他認為按照自己的標準自己儼然是個模范爸爸模范老公了呢。
那么問題來了,當現實與你的要求有巨大差異讓你難受時,怎么辦?那我們就要學會設定清晰的我們尊嚴界限了。
當然面對自己接受不了的要求和情景,多承擔起表達自己欲望和需求的責任。明確的告知別人哪些事自己能接受,哪些不能。確保自己和他人尊重這些界限。
比如朋友跟同事一起吃飯時,要弄清楚自己是希望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還是委屈自己以避免讓別人認為自己難伺候?工資漲幅不夠,弄清楚自己是想跟公司同甘共苦還是要滿足自己的需求?跟同事合不來,那就弄清楚你自己到底愿不愿意承受他的壞脾氣來成全工作,或者直接告知他,別拿他的壞脾氣來壓制自己。面對新爸爸,明確的告訴他自己需要他給你怎樣的支持?也許提出要求時很煎熬,但一旦等你明確要求,就會發現事情比你想像的容易解決。因此為了自己的尊嚴,要明確告知別人自己的喜好,拿出勇氣滿足自己的要求,避免事后的抱怨和指責。
學會BIG法則,鼓勵自己維護自己的欲望和要求,用最寬容的心善待他人,相信我們的人生會更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