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呱呱鳥
“一帶一路”倡議(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2013年9月中國提出。
絲綢之路
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非歐的商業貿易路線,最初運輸中國的絲綢和瓷器等商品,成為東方與西方之間交流的道路。
1877年,德國人李希霍芬在《中國》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開始的中國與中亞、印度間的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
后來德國歷史學家郝爾曼在《中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書中,根據考古資料,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
是中國古代經過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及海上貿易交往的通道。
統一翻譯
對外公文中,統一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英文全稱譯為: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一帶一路”簡稱譯為“the Belt and Road”,英文縮寫用“B&R”,“倡議”一詞譯為“initiative”,不使用strategy、project、program、agenda。
歷史符號、國際日
依托國家之間既有的雙邊、多邊機制,借助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發展經濟合作伙伴關系。
第71屆聯合國大會決議,歡迎“一帶一路”等經濟合作倡議,呼吁國際社會為“一帶一路”倡議建設提供安全保障環境。
2016年12月16日(“一帶一路”國際日),全球留學生志愿者舉行慶祝活動,聯合國總部表示支持。
亞投行
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國、印度、新加坡等在內21個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的財長和授權代表在北京簽約,共同決定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由中國倡議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總部設在北京,截至2018年5月,亞投行有86個正式成員國。
亞投行的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中國初始認繳資本目標為500億美元,一期實繳10%,即50億美元,中國出資25億美元。
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
是一個倡議,思考人類前途和命運,世界發展大勢,促進全球共同繁榮,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沿線以及世界各國的發展相結合,新時代對外開放、經濟外交的頂層設計,是全球經濟治理新模式。
“一帶一路”是和平之路,古絲綢之路和時興戰時衰,曾經是“流淌著牛奶與蜂蜜的地方”,如今成了沖突動蕩、危機挑戰的新名詞。
繁榮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開放之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于中國,機會和成果屬于世界。中國不打地緣博弈小算盤,不搞封閉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駕于人的強買強賣。創新之路,文明之路,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相互尊重、理解、信任,
造福沿線各國人民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云山過海半,鄉樹入舟中。一帶一路的發展將是廣闊無邊,航行沒有盡頭的,我們要揚起風帆,隨風而行。
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深化“五通”合作,構建全面開放的新格局,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這個倡議給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獨立性的國家,提供了重要借鑒。
拓展國際合作新空間,打造新平臺,增添新動力。要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雙向開放,實現更好的利益融合。
創新之路
一帶一路是經濟之路、貿易之路、文化之路、開放之路,同時也是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之路。
創新是引領人類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合作一帶一路建設的內容之一,倡議本身就是一個創新之舉,要向創新要動力,將一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
科技創新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石,是“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技創新的程度決定著“一帶一路”成功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