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曼在某名牌大學就讀翻譯碩士專業,最近總是跟我抱怨找不到男朋友。小曼家境小康,身材長相也屬中上,但25年的人生中只有一段朦朧的感情。如今25歲了,家人開始催著相親,她也為此煩惱不已。
可以說,小曼是我認識的女性中能力最強的。她大學畢業后在某貿易公司工作過兩年,之后辭職考研成功。成績優異,學術能力強,平日就愛看各種科普文章,堪稱“百科全書”。乒乓球、網球、籃球、羽毛球、游泳樣樣精通,開車開的都是兩廂吉普,在校園中吸引了不少眼球。
就是這樣一位各方面條件都不差的女性,卻為找男朋友而發愁。我自己也很困惑,難道高學歷、高能力的女性真的不容易找對象嗎?
放眼現在的剩女,絕大多數都擁有高學歷和強能力,有的也許身邊還不乏追求者,但她們依舊單身。簡單總結了一下,也許有兩個主要原因。
首先,應該明確自己是否真的想要找對象。
做任何事都要付出時間和精力,乃至金錢,談戀愛也一樣。但如今生活節奏快,自己可能忙于工作,忙于學業,無暇顧及感情問題。
如果是這種情況,不是你找不到,而是你從心里就沒有真正想找。
所以,如果是真的想要談戀愛的話,應做好準備,給自己留出時間和精力,多出去走走,和朋友聚會,讓自己呈現出一種開放的姿態,來迎接愛情。
第二,自己理想的另一半和現實情況是否差距頗大。簡單來說,就是自己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
高學歷、高能力的女性往往有更高的閱讀量,擁有更開闊的眼界,有更前沿的思想,有更高端的人脈。因此她們往往要求自己的另一半,必須要與自己有同樣的眼界,同樣的思想,同等的收入,覺得這樣才能在一起。
可現實卻不總是盡如人意。
男性呢,大多不想找與自己齊平或比自己強勢的女人。他們更愿意找比自己弱小,比自己幼稚的女性,覺得這樣才能體現出他們的男子氣概。
考研大軍一年比一年壯大,其中女生則占了大頭。當今社會,女性的學歷、能力日漸與男性齊平,大有趕超男性的趨勢。
高學歷、高能力的女性想找比自己強的男性,而強勢的男性則想找比自己弱的女性,這就是矛盾所在。因此,高學歷、高能力的女性便成了剩女。
為解決這一矛盾,就不得不提到近幾年關注度甚高的相親問題了。
傳統的相親為什么大多以失敗告終,問題就在于相親的雙方有80%都是被迫的,這樣頗讓人產生古代那種無視子女幸福,包辦婚姻的感覺。
其次,相親從一開始就是帶有目的性的。男女雙方都是帶著“我來找另一半”的想法,必然會從外貌就開始要求對方。一旦外貌不如人意,男女雙方就沒有想了解下去的欲望了。
與此相反,若是因工作關系,或朋友聚會,或旅行中認識的人,起初的定位就是“朋友”,因此不會在外貌上過高的要求對方。在之后的相處交流中,雙方能夠了解到彼此的性格、愛好、看法、能力等,在這之中可能對方某一項特質吸引到了自己,這時就會有“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情況。
朋友小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小趙喜歡做志愿者,研究生期間應征加入了當地一項國際博覽會做志愿者。在做志愿者過程中,認識了同學校也做志愿者的小冬。
初見時二人并沒有很特別的感覺,但在活動過程中,小趙看到了小冬的踏實負責,小冬看到了小趙的細心溫柔。活動聚會時二人聊得很投機,了解到原來對方跟自己是如此相像。活動結束后二人依舊保持聯系,兩個月后便確定了關系。
現在兩個人都快畢業了,計劃著一起考博,考上博后就結婚。小兩口的日子也過得甜甜蜜蜜。
現在社會上普遍對高學歷女性有一種偏見,甚至將女博士稱為“第三種性別人”,但我的老師們都是博士,不也照樣結婚生子,家庭幸福嗎?
因此,能否找到另一半并不完全取決于學歷高低。高學歷不一定就難找,低學歷不一定就好找。主要取決于是個人的性格和對戀愛的看法。
最近朋友小曼去健身房打乒乓球時認識了一個學弟,比她小兩歲,但就因為學弟的球打得很好,二人就聊到了一起。之前她對另一半的年齡、學歷、身高等等要求都拋到了腦后。
看來若是真的愛一個人,是不在乎那些外在條件的。
在這里,我不止對女性,也想對男性建議,在擇偶時,我們能不能少一些關注對方的長相、身材、學歷、金錢,多關注一下對方的性格、品行、愛好、特長,這樣也許就不會有那么多剩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