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跟簡書某主編閑聊,我問他你的文字為什么有那么多人看,你能看看我的文章,給我把把脈嗎?
過了一會兒,屏幕上跳出這么幾句話:“你的文章,一,沒有太強的識別度;二,寫的太雜太亂,沒有在一個領域鉆研深挖。”
簡書上有幾百萬的用戶,你想成為簽約作者,那就要問一下自己的作品是否做到了下述三個方面。
? 準確定位,形成自己的文風
·花功夫調查確定你的受眾 ?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領域和職位并不分貴賤。寫作也是一樣,假如你喜歡哲思,在這方面攻讀頗深,但對一些情情愛愛,風花雪月卻不在行。沒有人會因此而嘲笑你,在寫作上,木桶理論并不適用。
因此,在勵志成為簽約作者乃至走向更遠的道路之前,不妨做個問卷,問一問你的讀者心中所想,喜歡什么又討厭什么,他們的痛點在哪里,他們的想法跟你有什么區別?哪些是可以大書特書的,而哪些又是容易引起大的分歧。待這些問題調查清楚后,再結合個人喜好,你會寫出更多與大眾產生共鳴的文章,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字溝通,表達想法”。
·既博又專寫出你的特色 ?此項要求是對前一項的延伸與發展。當你確定自己要在哪個領域動筆后,你就要開始做大量準備工作。既博又專,瘋狂地擴大你的知識面和閱讀量,在其中你專注的領域保持精深,視角多了,文章的才氣自然鋒芒畢露。特色是什么?簡單的講是區別你與別人的地方。這個不是主觀意愿能決定的,而要在大量的閱讀寫作之后,自然而然形成的。寫出自己的特色,讓大家記住不一樣的你。
·筆下有痕形成你的文風 ?所謂文風,就是讀者能在你的作品中找出一些普遍性的東西出來。簡書一哥彭小六的文章隨便抽出一篇,百分之八九十都是邏輯嚴謹,分點明確,條理清晰,通俗易懂的那種;再看飽叔的文字,比較傾向于意識流,像是一位“中年男人”在跟你聊天,最后非得打你一棒不可,文章情緒化比較突出,也容易激起讀者的情緒化。
形成文風之時,作品把握讀者脈搏之日。而好的文章的文風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短、實、新”。不說廢話,不胡編亂造,不拘泥守舊。在長期的寫作實踐中,我們只有經過反復錘煉才有可能形成這種準確、鮮明、生動的優良文風。
“花”言“巧”語,在語言上用力
·分清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 ?從某種程度上說,口頭語言的作用比書面語言更直接、更鮮活。一個人不一定天天都寫文章,但要天天說話。在平時,跟朋友聊天,我們說話往往不拘一格,靈感也會經常迸發,但一個很常見的現象是:會說的不一定會寫,善寫的又不一定善于表達。在寫作中,我們要有清醒的頭腦來區分兩者,文字就是文字,有它自己的規則和標準,太過口語化反而會使其魅力大減,甚至造成讀者閱讀困難。
·規范用語,給語言加點料 ?同口頭語言相比,書面語言往往更講究準確、嚴密、生動、通俗。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通俗與去口語化并不矛盾,舉個例子,今天你遇見隔壁老王,問他吃飯了沒通俗的表達為:“老王,今天你吃沒吃飯呀?”而晦澀的:“王兄,今日用膳否?”口語化的:“小王哥,今兒吃過飯了沒?”通俗,就是明白易懂深入淺出,具有可讀性,把一些包含深刻含義、引人深思的話說得通俗易懂。
·言文一致,讓文字既說的好聽又讀著舒服
這個是前兩項的進階。寫的好的文章自帶音樂性。如王勃的《滕王閣序》中:“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這幾句話極具可讀性,可讀性也是其傳唱至今的原因之一。
因此,對我們而言,一篇文章應當做到能讀能聽。這一點應當作為寫作技巧中一個重要的內容。這個道理并不新鮮,但是做起來,總是重視眼看,輕視口讀;寧肯多看幾次,也不花功夫多讀幾次。實踐證明,一篇文章如果能做到言行一致,語言就會活起來,文章也充滿了活力。
? ? 提高思維效率,改善思維環境
·重視思維方式在寫作中的重要作用 ?
感受和積累很重要,但多次寫作的經歷告訴我們,感受到的事物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地去感受。優良的思維品質一般有五個特點: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敏捷性。拿簡書舉例,好的文章總是在某一或多個方面符合這些特質。
·學習相關科學思維方法 ? ? ? ? ? ? ? ? ? ? ? ?
在最后要跟大家介紹一種特別行之有效的方法:相似論思維。齊白石有“似我者生,仿我者死”的說法。在寫作的起步階段,我們需要模仿那些寫的好的,拿來用用。跟著咪蒙學通俗,跟著巴金學真情,跟著魯迅學批判,跟著徐志摩學浪漫。許多大家和網絡寫手的行文技巧值得我們學習。做一個謙虛的學生,向諸多前輩或高手們請教。值得注意的是,不要一味模仿,以至喪失了自己的風格。
講了這么多,希望對有一顆上進的、熱愛寫作的心的你有所幫助。做人是一輩子的事,寫作反映出我們如何做人,一輩子的事,急不得。真心祝福喜歡文字的你,在日夜的伏案創作中得到你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