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有一個很棒的答案,講為什么嗑瓜子可以嗑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以上,看書學習卻不可以?里面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反饋周期。這里指的是結果的反饋周期。人天然地傾向于反饋周期短的行為:付出的努力越少,結果反饋的越快,整個行為的質(zhì)量就顯得越“輕”,人也就越愿意去做。嗑瓜子就是典型付出少、周期短的行為。文中舉例說,假如人為地延長反饋周期,只能嗑不能吃,把瓜子仁攢到一個小時后再吃,就很少有人覺得這事容易做了。另外,如果把瓜子換成核桃,恐怕難度也會直線上升,因為剝核桃的付出比嗑瓜子大得多。
一個已知的公理是,人的欲望是無窮盡的,所以人對自身存在狀態(tài)的不滿足是常態(tài)。理論上,這種不滿足是人類進步的最大內(nèi)驅(qū)力。受欲望的支配,每個人在自己的人生軌道上,都有一個需要到達的“前方”。千萬個個人目標匯集在一起,形成人類整體進步的洪流。——因為大家都需要吃飽飯,所以有人想到辦法改善土地質(zhì)量,有人想到要提高耕作效率,有人對作物加以改良,最后形成合力,結果是大家都不用再挨餓。
問題出現(xiàn)了。照這么講,人受無窮盡欲望的支配,應該像裝滿燃料的火車,冒著白汽況且況且往前沖才對?。∧菫槭裁次覀兠總€人,花點功夫把PPT做好一些,或者坐下來好好讀本書都那么難呢?我們對工作質(zhì)量提升帶來的升職加薪、讀足夠的書以使自己更富智慧可是懷著滿滿的欲望呢!
答案并不是“懶”。懶只是結果,只是我們?nèi)狈ι钊胨伎紩r最容易歸咎的對象。想想看,你有多少次把“沒辦法,我就是這么懶”作為暫時讓自己獲得心安的理由?也許有許多次你試圖振作,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于是制訂出一整套計劃,把自己武裝到牙齒,卻最終收效甚微——因為你圍剿的對象是“懶”,而懶并不是原因。從一開始,你就把敵人搞錯了。
真正的原因是滿足感。欲望的終點是滿足,人類滿足感的來源是目標的達成,而不是其中的過程。“結果并不重要,我只在乎過程”這種話的流行恰好證明了結果有多重要。欲望是一個bitch,它確實給你裝滿了燃料,但它不管開火車,也不負責鋪鐵軌、中途進站休息甚至維修清理。這些事情都由另一個叫做“努力”的小人來做,只不過這個小人太脆弱了,很容易在“要不然,我們歇會”的誘惑中附和一聲“好啊好啊”?!芭Α边@個小人目光非常短淺,目力所及沒有看見切實的回報,就會懈怠,會屈從。這就是為什么如開頭所言,人們青睞反饋周期短的行為,
短的反饋周期是為了哄騙”努力“這個小人的。當你走路走的累了,你大手一揮:看,前方50米有美女出沒!小人就吭哧吭哧帶著你繼續(xù)跑。如果你說,看,前方20公里有美女出沒!小人立馬就蔫了,它會有氣無力地告訴你,主人,我看不見。非常不幸的是,真正有價值的事情,幾乎都是長反饋周期的。健身、讀書、工作,都不是即時反饋的事情。
我們所有的不幸福感都源于反饋周期太長——作為一個人,幸運的是我們有欲望,這使得我們有目標,而目標意味著意義;不幸的是,我們的欲望太難達成了。時間一天一天過去,絲毫看不到終點在哪里。所以付出努力的決心越大,你的心理壓力也會越大,屈服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前方的路太遠了,或者說,在你的目的地和出發(fā)點之間并不是一條路,而是深淵,是懸崖,是吞噬掉所有自信與安全感的虛無。
所以你把你的所有武器對準“懶惰”是錯誤的,你也根本無法戰(zhàn)勝它。你的真正敵人是虛無。
人在潛意識里是會想辦法對抗這種虛無的。一種是想辦法提高效率,減少成本,讓小人走得更輕松一些。古代嶺南的士子進京趕考,要騎著驢子走上一個季度,想必途中不少人會覺得”太難了,還是放棄吧“?,F(xiàn)代社會有了更有效率的交通工具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另一個辦法就是縮短反饋周期,你得不停地哄騙自己的小人:這套健身操只需要做十天,就可以瘦二十斤,只需要十天哦!讀完這一本書,你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聽完這十個建議,你就再也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很熟悉對嗎?看看你的社交網(wǎng)絡,刷刷你的朋友圈,是不是都是這樣的內(nèi)容?這就是雞湯和成功學大行其道的原因:大師們用案例放大你的欲望,給你的火車加上油,甚至塞上炸藥;然后給你看實現(xiàn)目標的可能性:看,這么容易!你只需要做到這些,就能滿足“欲望”那個小bitch了!
承認吧,“急功近利”(非貶義)是人性,不管你再如何理智,如何用知識和智慧武裝自己,這都是你的阿喀琉斯之踵,你的最大弱點。
我知道,你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從來對成功學雞湯不屑一顧。但是朋友,你的社交網(wǎng)絡里最流行什么類型的文章?什么樣的文章能讓你就算看不下去,也要隨手點一下“保存到印象筆記”?
是干貨。
干貨文的興起,似乎與社交網(wǎng)絡同時(社交網(wǎng)絡的作用,就是極致地縮短用戶的反饋周期)。干貨是一種捷徑,一方面告訴你“這樣做能提高效率,讓你的小人跑得更輕松一些”,另一方面許諾給你“只要你讀完這篇文章,你會立刻、馬上、當即與讀完這篇文章之前的你有所不同”。這種虛幻的滿足感可以有效地抵消目標無法達成所帶來的虛無。唯一的問題是,它并不真實。你的干貨讀了一篇又一篇,你的印象筆記塞得滿滿當當,但你還是你,從未遠離。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我們處在一個危險的世界,到處都有人急不可耐地兜售虛假的滿足感。在社交網(wǎng)絡是雞湯成功學,在知乎簡書是盛行的干貨文。天羅地網(wǎng),無處可逃。請注意,這里并不是在全盤否定方法論的存在,我知道有許多有益的規(guī)律和總結值得分享。但需要警惕的是,一方面,干貨并不能代替你到達終點,你的小人還是要一步一個腳印走過去;另一方面,我們“急功近利”的弱點實在過于明顯,要小心虛假的干貨文趁虛而入。
常識可以幫助我們進行甄別。常識之一是,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如果某種說法給出了過于斬釘截鐵的承諾,那就是可疑的。常識之二是,我們都是普通人,大家有著差不多的信息獲知渠道,不可能有一種方法,而且恰好被你知道,能夠把其他普通人甩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