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辱不驚,是《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的內(nèi)容,原文及譯文不再重復(fù)了,想必許多文章已重復(fù)過。
只說說個人的感受: 原本以為自己已修得“心如止水,寵辱不驚”了,沒想到一到現(xiàn)實中就被打回原形,真的是高估了自己,還想“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呢,做起來好難!
拿昨天的事情來說吧,師兄要以個人而非單位、政府的方式為災(zāi)區(qū)捐款,在大群里遭到了攻擊: “河南友友好!……自動自發(fā)地表達自己的心意,不論多少都是功德!但不知道善款的去向你們是怎樣管理的,大的災(zāi)難國家財政都有撥款,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大的企業(yè)都會有大額捐款……”
“所以,大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是自愿捐助是沒有問題的,我相信我們每一位友友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會有各種募捐及組織的安排,所以在大群里點到為止即可。”
師兄依然神定氣閑地應(yīng)對:“我們河南人從沒贏過任何一場網(wǎng)絡(luò)暴力,但也從沒輸過任何一場民族大義。我們還不至于把這善款裝入自己的口袋。歡迎各界人士監(jiān)督。明天我們會把所有善款買的物資和捐贈的物資,直接送到受災(zāi)民眾手中。”
……最終師兄贏得了大群的勝利,成功募捐。而同時的我,在另一個小群里幫師兄做著同樣的事情,也受到了攻擊,由于師兄忙于大群,無瑕顧及,使我顯得有點形單影只,最后被圍攻而失敗——
“公安口嚴重聲明,不得以任何名義個人做出要求捐款捐物的聲明。因為每一次捐款后都會有那類借助捐款斂財私用的報道,所以不要以個人名義收款。”
“別發(fā)了,群友的文章都極少人贊賞,何況天下大事!自家的事都極少人參與,何談國家大事!……”? “別發(fā)了,別發(fā)了!……”
事情過后,我十分懊惱,懊惱了一個晚上,忘了師兄說的話:“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天天參禪拜佛,這點還看不透嗎?”
“做自己就好,他們怎么說怎么看,是他們的事。再說了,做的人一直在做,看的人一直在看。做的人還怕看的人了,沒有這道理。”
“所以,我從來不介意他們怎么看怎么說,只做我該做的就好。”
最后,師兄成功募捐并奔赴災(zāi)區(qū),成功地將救災(zāi)物資送致受災(zāi)最嚴重的村民手中。回來之后,那些攻擊的聲音最終遁跡了。
想想我被圍攻時的心態(tài),真的是非常煩亂、懊惱,與師兄的神定氣閑(寵辱不驚)形成了巨大反差。我才明白我的心有多脆弱……
原來,平日里,我只會紙上談兵,還以為把蘇軾的《定風波》學到家了呢,看來還差的很遠——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面對仕途的風風雨雨,蘇軾顯得多么豪邁、豁達與神定氣閑,相比之下,一枚小小的石子,都能在我的心湖泛起浪花漣漪,看來,練就一顆“不動心”是何等地難哪。
寵辱不驚,即此心不動。心若不動,風奈我何。
寵辱不驚,是很難達到的境界,我們大多數(shù)人,其實都是寵辱若驚,患得患失,不可能完全擺脫榮辱名利的影響,處在說著容易做著難的階段,所以我們需要學習、鍛煉。
最后,以師兄新作的兩首詞作為本篇的結(jié)束語——
其一
“大行原無痕,車馬總留轍。
紛紛人間悲歡事,無非空與色。
且虛當下懷,但敲水云歌。
修持不分大小別,一一從頭做。”
其二
“莫為乾坤大,事從小處做。
眼到低時低為高,風行滄海闊。
俯拾葉一枚,輕掬云萬朵。
摘星手炒盤中韭,笑罵任評說。”
但愿我們都走在學習寵辱不驚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