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The Bucket List》在不同地區翻譯為遺愿清單,一路玩到掛,玩轉身前事。影片中兩個癌癥末期的病友,一位是億萬富翁(愛德華)一位是工薪階層(卡特),機緣巧合住在同一間病房,因為卡特隨手寫下的一張遺愿清單(The bucket list)開始了兩個人最后時光的瘋狂,情節不跌宕,但兩位主演演技不錯,基本可算喜劇。
看完影片,我想問自己幾個問題。
1.生活絕望到谷底時你會想要放棄嗎?
我從來不是個堅強的人,當生活違背我的預想,當生活遭遇前所未有的打擊時,我會抱怨為什么是我,可總是在哭過之后告訴自己沒什么過不去的坎。但對影片的主角來說,癌癥末期就是他們怎么也跨不過去的坎,可他們仍選擇過好最后的日子,完成因為各種生活瑣事耽誤了的夢想。
2.如果可以,你希望知道自己具體的死亡日期嗎?
調查顯示96%的人都不希望知道,我也是不可避免的大多數,畢竟倒計時的生命對我來說一點都不好玩兒,但我希望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可以被提醒。
3.你有自己的bucket list 嗎?
我現在還沒有,但我去年給自己列過一張To do list before 30,然后年初又給了自己一張To do list this ?year。說實話,我不太敢寫什么遺愿清單,總感覺那會概括自己的一生。但隨著年齡增長,看到突然得知自己生病的情節,我也開始思考,意外的降臨,在想,或許要給自己列一張清單,讓人生在能做到的努力范圍內少有遺憾。
死亡,是個永久、神秘、宏大的話題,每個人都不陌生。我們活著,以為自己永遠不會死去,仿佛又覺得死去的人從來沒有活過。無數影片、書籍,探討死亡,怎樣避免死亡,怎樣在最后的時光更有尊嚴更體面?影片中有句旁白說“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我到現在都無法下結論。但我至少能這么說:我知道,愛德華在離世時閉上了雙眼,卻敞開了心靈?!蔽覀冊谏畈粩嗟拇反蛳侣P閉心房,如若在生命的最后完全敞開心靈,我認為那是真正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