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看了一遍《白日夢想家》,才發現英文版的題目原來是叫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我更喜歡英文版的題目,說不上為什么。我記得看完第一遍的時候有些細節沒有細細去體會,但是那種整體上很好的感覺還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里面的畫面也很美,包括城市、街道的感覺,特別有藝術感。里面出現的格陵蘭島、冰島、阿富汗、喜馬拉雅山的景象都讓我難以忘卻。所以借著給男朋友安利的時間,自己又重新溫習了一遍,很幸運能夠讓這部電影的感動再加深一點。
男主角Walter是紐約一家老牌雜志公司的底片資產部的負責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一個小心謹慎,看起來木訥無趣的中年男子,用紙筆小心的記著生活的每一筆開銷,需要負責養活媽媽和一個看起來不太靠譜但大大咧咧性格開朗的妹妹。暗戀辦公室的一位女同事,但是不敢當面和她講話,只能在交友網站上偷偷關注她,然而因此自己的經歷和簡介太乏味,幾乎沒有值得一提的經歷,所以不得不請網站管理員幫忙管理自己的主頁。
他唯一的特點是愛做白日夢,常常在一些時刻走神,幻想著一些自己英雄時刻或者一些夢幻的場景,不一會則發現現實中自己呆了很久,常常被周圍同事,特別是新來的臨時領導取笑和捉弄。在他生日這天,他得知公司被并購,即將大批裁員,在過渡時期,新來的臨時領導將接管他們的部門,帶著他們出版最后一期紙質版雜志。新來的領導總是很喜歡捉弄和取笑愛走神的Walter,而Walter也常常(只能)在白日夢中和這位領導大戰n個回合。
他平時的工作主要是負責為雜志封面洗印照片,在他的辦公室里,有一位配合默契的下屬,在這篇只屬于他們的天地中,他們可以盡情而投入的處理每一張底片和照片。他主要跟一位素昧謀面的大名鼎鼎的攝影師接洽,這位攝影師Shawn是為數不多的還在用底片的攝影師,他很信任Walter,他認為只有Walter能按照他想要的方式呈現這些照片。在Walter生日的這天,他給Walter寄了25張底片,和一個生日禮物——刻著這家雜志格言的牛皮錢包,他還寫信給雜志社高層,建議高層用其中第25張底片做最后一期紙質雜志的封面,并且說這是他認為的生命的精髓。高層自然很重視這位有名攝影師的建議。然而不幸的是,Walter發現第25張照片怎么也找不到,領導給了他最后期限,他不得不親自去找攝影師Shawn詢問這張底片的下落。Shawn常常神龍見首不見尾,沒有特定的住所和聯系方式,Walter只能憑借前24張底片中的蛛絲馬跡去尋找Shawn。為此,從來沒有去過很遠的地方的他,不得不憑著僅有的線索和推測,一點點追隨者Shawn的足跡,前往格陵蘭島、冰島、阿富汗、喜馬拉雅這些地方。途中尋找未果,為這個部門工作了16年的他被開除了,但他也沒有停下腳步,終于在喜馬拉雅的山上,見到了Shawn,盡管第25張底片的下落非常戲劇化,然而最重要的是,再回到生活中時,他已經不再是那個生活毫無波瀾,遇到事情畏畏縮縮,只活在白日夢中的Walter了。
這部電影再看的時候,發現里面很多讓我覺得很感動、很喜歡的地方。我很喜歡男主角這個角色,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主角光環。盡管他一開始看起來木訥無趣,或許如果你生活中真的有這么一個人,你也會像一開始女主角那樣忽略這個人。但是電影好的地方就在于,你可以通過鏡頭偷窺主人公的生活,你會看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被鏡頭來個特寫,即便是一些木訥的、無趣的點,也在鏡頭地下變得生動起來,讓你覺得這個人很可愛。比如電影第一幕,他想給女主角的主頁發個表情,又猶豫著要不要發,手指馬上按下回車鍵,又緊張得起身來回踱步,最后好不容易咬著嘴唇決定發送,結果發現自己的網頁出了問題,總是發送失敗。再比如,他會在筆記本上認認真真的寫下每一筆生活開銷,即使是在荒無人煙的地方,也能找到一家快餐店,坐下來,完成記賬的習慣。這些無聊的細節讓你更真是的觸碰到這個角色的品性,或許看到同樣的細節,你會跟我有不同的結論,會對他有不同的態度,但是,這些細節真實得呈現了這個人,至少是他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的結論是,Walter很善良,很溫柔,他會在幫媽媽搬家的時候盡力保護好去世的爸爸留給媽媽的紀念日禮物,盡管那是一架笨重的鋼琴。他很用心,在追尋Shawn的路上,他看到有小孩玩很炫酷的滑板,想起女主角的兒子也很喜歡,就用自己身上的東西交換了這兒滑板,盡管他當時也非常狼狽。他很認真,他其實可以拿出前24張任何一張騙領導說那是第25張底片,但是他還是踏上了尋找那張丟失底片的路途,盡管這讓他費盡周折,也丟了工作。他很重感情,看重生活的意義,在喜馬拉雅山上,他得到了村民送的長笛,回到美國時因為警察要沒收這個長笛跟警察發生了沖突被關了小黑屋,這些小小的細節,被這部電影用輕輕的筆觸呈現出來,不會讓人覺得太過煽情,反而讓人在會心一笑中,心里一暖。
還有一個特別印象深刻的片段,就是Walter一個人走進珠峰深處,攀上雪山,在高處的一個山洼里,意外與正在拍雪豹的Shawn相遇,Shawn為了不驚嚇到雪豹,讓Walter安靜,因此那一段盡管是影片的第一個小高潮,但是在前面Walter長久奔波、波折經歷的對比之下顯得格外寧靜。兩個人等了一會,Shawn突然發現等候許久的雪豹靜靜地現身在鏡頭中,連忙請Walter透過鏡頭見證這一令人屏息的時刻,然而Shawn卻沒有按下快門,他說:
“有時候我不拍,如果我喜歡一個時刻,我是說我個人很喜歡時,我不喜歡讓相機分心,我只想沉浸在那個時刻里面,享受那個當下,時刻過了就是過了。”
順便提一句,就在一段里面,Shawn說出了第25張底片的下落,實際上他只是想給Walter一個驚喜,因此藏了起來(至于具體在哪里,這里不劇透了,很戲劇~),他說他原以為這很可愛。這段里面,Walter責備Shawn,Shawn向Walter表示自己很受傷,然后Walter又向Shawn道歉,最后,這個片段結束于兩人看到不遠處當地的藏人正在踢球,就一起加入其中,玩得很盡興。整個過程讓我感受到Shawn和Walter之間的默契、坦誠、理解和大度,非常舒服。
總體來說,我很認同Walter這個主人公。他對待工作認真而且投入,精心對待每一個工作的細節,對待下屬很nice,很隨和,很用心的和他人建立連接。盡管一開始缺乏勇氣,但是在自己幻想(幻想著心愛的女生在最關鍵的時候鼓動自己做一點不一樣的冒險的事情)的鼓勵下,踏出了不平凡的一步,從此變開啟了新的篇章。我不大相信一個人真的可以在一部電影的時間里面發生徹頭徹尾的改變,但我看完電影后,覺得這個轉折性的改變其實是有積累的,Walter的爸爸去世之前給Walter一個環游世界的日記本,Walter一直留著這個本子,雖然之前一次都沒有派上用場;Walter的公司有一段座右銘:
To see the world,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開拓視野,沖破艱險
To see behind walls, to draw closer, 看見世界,身臨其境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貼近彼此,感受生活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這就是生活的目的。
最后,Walter找到第25張底片并送回去給那位開除了他的領導時,他說:“你趕走的這些人,他們真的很努力的為這個公司工作,他們相信公司的座右銘”,我相信,Walter就是這樣的人,因為在一些關鍵的點上,正是公司的座右銘,鼓勵他邁出步伐。因此,影片最后,我發現Walter從喜馬拉雅回來,留著胡子,飽經滄桑之感,但是也變得更篤定,更坦然地面對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更從容,我會覺得這樣的變化有點驚人,但毫不生硬和突兀。我相信、并且憧憬Walter的改變。
當然,Walter一路路遇各種好人,這也是Walter的幸運之處。比如海上的船員請他吃Shawn帶來的蛋糕,這成為他重要的線索;冰島的旅店老板,專程趕到機場帶著Walter逃離火山灰;之前幫他維護個人主頁的人,愿意在Walter被扣留洛杉磯機場的時候趕來為他作證,還請他吃了誘人的肉桂卷。這些善良的人給Walter很多支持和幫助,但我同時也相信,Walter的幸運是他自己的創造,他的品性本身就吸引著某些珍視這些品性的人,這不是有意為之,而是一種天然的惺惺相惜。我大膽斷言,人間大多數事情也都如此,可能這就是萬物的玄妙吧。
《白日夢想家》很適合在安靜的時候看,在缺乏勇氣的時候看。對我來說,它讓我看到冰島、格陵蘭島等地一些不常見的景色,開闊,原始,帶著某種野性的吸引力。
它也讓我了解到,一張有靈魂,包含生命精髓的照片是如何產生的,攝影師可能冒著生命的危險才捕捉得到一個絕美的、震撼的瞬間,也讓我更加篤性,某種自己很認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是值得被看到和贊頌的。
我恰好在看完《白日夢想家》的第二天在最近正在看的一本書上看到一段很契合的話,原文很長,大概意思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篤信的某種道德觀或價值信念,但是這些信念的形成并非僅僅通過像記住教條或口號那樣來從認知或者理性上認識,而是通過在某一個真實或虛構主人公身上的展開的一段故事,我們透過他的一小段或是整個人生看到,他歷經磨難,起起伏伏,但在某種信念的引導下,最終迎來了令人驚奇的、奇跡般的光芒,有時光芒雖然微弱,但足以照亮人心,讓我們從更深的、更內在的感性層面領悟到,這種信念給我們帶來的感動,從此我們決定追隨同樣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