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焦慮的人群越來越多,而且年齡都在年輕化,甚至兒童化。為什么會有如此現象呢?我覺得該歸咎于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暫且不論成因,先來揭開我和某某同學(被焦慮困擾)相處短暫時光的面紗吧!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們的開場以兩人笑得像花兒一樣,沒有老師與同學的拘束,沒有長輩與晚輩的隔閡,他雖如同我的孩子,也如我的朋友!
他在我面前無所顧忌,什么話都侃侃而談,連放假做什么事,見什么人都全盤托出,而我也確實做好了傾聽者的角色,不評論、不評判、不反駁。愉快的談話進行到中間時,我順著他的話匣問:你有什么煩惱事嗎?并鼓勵他把內心的焦慮寫下來。他很快寫了四點。
針對那幾點的其中一點:猶豫,我送了他一個硬幣,這硬幣可以在糾結不知道該做什么的時候幫助他。我們以硬幣的兩面來賭,一面有數字1,一面有圖案,當搖到數字1時,他得聽我的,我讓他做什么,他都得做什么;當搖到圖案時,我得聽他的,他讓我做什么,我就得做什么,就這樣,幾輪下來,我輸了幾次,他也輸了幾次,一來一往,我們都玩得不亦樂乎!而我們的懲罰是跳幾下,俯臥撐幾下或者大笑幾下等!我的主要目的也就是想讓他全然地放松,并且在游戲中讓他感受到輸并不可怕,還有想讓他知道當自己做不了決定時,可以借助硬幣,讓自己的猶豫少一點。
在我們的短暫時光里,他對我卸下了所有的防御,而我也在盡我之力幫助他、療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