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又叫紅薯,是現代餐桌的常見食物。建國初期更是人們借以果腹的救命食物,相信出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對地瓜都有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
隨著科技的進步,地瓜種植技術也日趨完善,培育出了更多的地瓜種類,比如:紅心地瓜、白心地瓜、紫心地瓜、手指薯、板栗薯等,每一個品種都有其獨特的口感。
我母親對地瓜有一種特殊的情結,總是熱衷于把地瓜做成各種形狀,新鮮做法也是層出不窮,煎炸蒸煮樣樣精湛。
母親最常做的是炸地瓜丸子,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做法。
首先將地瓜在蒸鍋里蒸熟,然后把蒸熟的地瓜拿出放到一個大盆里晾涼,之后再用勺子或者帶上一次性手套將地瓜按壓成泥狀,不需要添加任何輔料,這樣可以保持地瓜的原汁原味。最后開火倒入炒鍋里適量油,油7、8分熱的時候,用勺子將地瓜泥弄成球狀一顆一顆放入油鍋,等到地瓜丸金黃的時候用漏勺撈出,控油,等晾了之后就可以開動了。
另一種煎炸做法是將地瓜洗凈,刮皮然后切成長約5共分的條狀,準備一只大碗或者小盆倒入適量面粉,然后加入兩個雞蛋,一勺食鹽,少量花椒粉和適量純凈水,用筷子攪拌成均勻的糊狀,把地瓜倒入盆里讓每一根地瓜都能夠均勻的沾到面糊。然后開火倒入炒鍋里適量油,油7、8分熱的時候將地瓜條一根一根的用長竹筷夾住放入油鍋里,等到地瓜條兩面金黃的時候撈出控油,晾上幾分鐘外酥里軟的香煎地瓜條就做好了。
看著金黃的地瓜條或地瓜丸,我心里的饞蟲已經在蠢蠢欲動了,用筷子夾起來咬一口,綿軟的口感、香甜的滋味,吃一次便再難舍棄。
不過這種油炸的做法不適合常吃哦,因為有點油膩,吃多了會對腸胃造成負擔。
還有另一種最簡單的做法,就是蒸地瓜:將地瓜洗凈,大鍋里倒上適量的水,地瓜隔水蒸,大概半小時甜甜軟軟的蒸地瓜就出鍋了,經過高溫蒸熟的地瓜非常的軟糯,上至七八十歲的老翁,下至不滿周歲的嬰兒都可以放心食用,根本不需要牙齒的咀嚼,當然也得提防太小的嬰幼兒會因為囫圇吞棗的吃法被卡到。
現在大街上賣的最多的就是烤地瓜了,一個大火爐,一堆生地瓜,火爐旁邊會有一個小孔,還會有一個類似于抽屜的鐵欄,把生地瓜依次排開放到鐵欄里,然后推進爐火下面,利用爐火的高溫使地瓜慢慢的烘烤熟透,再拿出來的時候剝開地瓜皮,就看到黃燦燦的地瓜瓤,尤其是貼近烤爐的那一邊,金黃中夾著一點褐紅,咬一口有點筋道,再使勁兒往里咬一口就是甜軟的地瓜心兒了,無論是筋道的地瓜邊還是甜軟的地瓜心兒,都有一種讓人食指大動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