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出大同西行約二十分鐘,見一雄偉宏大的石闕門亭赫然出現,我的眼睛豁然一亮:啊!我夢牽魂繞的云岡石窟到了!
? ? ? ? 一位陪同的大同領導說起云岡石窟,不無感慨的說:我們古代的先人給我們留下了多么寶貴的財富啊!而我們呢?現在的我們能夠給我們的后人留下什么呢?聽著這凝重的話語,我的心猛地顫了一下。于是,帶著一份敬畏,帶著一份思索,我走進了這個把夢想刻在石頭上的北魏王朝。
? ? ? ? 云岡石窟依武周山而鑿,東西綿延約一公里,主體石窟四十五座,佛雕多達五萬多軀,氣魄宏大,雕工細膩,從中可以看出北魏王朝當時紅極一時的繁華盛況。石窟雕塑的各種宗教人物形態各異,多少體現出人們當時所尊崇的佛的力量的化身。云岡石窟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云岡石窟的佛雕堪稱千古奇觀,大的有十七米之巨,小的只有兩厘米之微,它的雕造技法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期藝術的優良傳統,同時吸收了犍陀羅藝術的有益成分,創建出云岡石窟中西合璧的獨特的藝術風格,對研究雕刻、建筑、音樂及宗教都是極為珍貴的寶貴資料。仰望著一座座洞窟,仰望著一尊尊佛像,讓我不得不為古代勞動人民非凡的創造才能和藝術造詣所深深折服。
? ? ? ? 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錄了當年云岡石窟的壯麗美景:“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所眺”。循著酈道元的描述,我的眼眸穿越到了一千五百年前的武周山。但見得一萬五千多名能工巧匠,熙熙攘攘集結在這座不是很高的山下,一時間帳篷林立,炊煙四起,山上山下日日夜夜被一片清脆悅耳的叮叮當當的雕鑿聲籠蓋,那叮叮當當的錘子釬子的敲擊聲中,一道道佛光普照了下來,一陣陣梵音繚繞了起來,西天的佛圣們齊刷刷聚集在了這原本名不見經傳的武周山,有的居中正坐,神采動人,栩栩如生,有的擊鼓敲鐘,有的手捧短笛,有的載歌載舞,有的懷抱琵琶,笑迎游人。在這些佛像飛天的面目、身體、衣紋之上,分明透視出了古代勞動人民強烈的智慧與艱辛。
? ? ? ? 仰視著偉大的古人,仰視著青天白云,我想,要是沒有著宏偉壯觀的佛教文化,武周山恐怕到現在也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山丘,這也正應了劉禹錫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古話了。想當年,北魏王朝為了一個夢想,帝王一聲令下,舉全國之力,大規模鑿山開石雕塑云岡,或許根本沒有想到一不小心給泱泱人類留下了如此豐厚如此珍貴的文化瑰寶吧,就如同當年的秦始皇整修萬里長城,也是一不小心讓這條橫亙神州的巨龍,演化成了一筆世界注目的文化遺產。
? ? ? ? 仰視著一山的恢宏壯觀的石窟群雕,你只會活生生覺得他們去得有點兒太快了,就像是昨天的事,瞬間就灰飛煙滅,物是人非。如此說來,云岡石窟與其說雕刻的是統治者的不朽夢想,倒不如說雕刻的是勞動人民自己的精神化身,因為那些高超非凡的雕刻藝術,著實讓我們看到歷代勞動人民偉大的創造和不朽的功勛。所謂人民萬歲,意義大概就在于此。
? ? ? ? 從山上沿著臺階慢慢走下,在去到云岡石窟博物館的路口,樹立著一塊石碑,上面鐫刻著的是余秋雨先生的題詞:中國從此邁向大唐。我駐下足,細細端量,細細品味:是呀,大唐盛世作為中華民族繁榮鼎盛的歷史標志,已經深深嵌在了一代代中華兒女的心里。如今,我們的民族不正是在大力弘揚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旗幟下,昂首闊步踏上了一條通往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盛唐之路嗎?
? ? ? ? 一種思想,從千年的風雨剝蝕和洗禮中噴薄而出,石刻上的王朝,經過歲月的甄別,心臟還在汩汩泵血。一只雄鷹盤旋在遼闊的空天空,避開了戰火的零亂劫難,借著一縷云岡的佛光,向著一個新的夢想,向著更高更遠的地方,凌空翱翔。
? ? ? 天上云岡,天下大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