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一段時間,周圍都圍繞著同一個話題,某某父親在體檢時診斷早期癌癥,某某以前的同事診斷癌癥后活了兩三個月就過世了,某某在體檢過程時發現了一個大的腫塊,還需要進一步確診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某某鄰居癌癥術后兩個多月擴散了,又住院了……心情比較沉重,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人活著究竟什么最重要?
? ? ? ?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應該是3年前老公將這本書買回來的時候,當時的我翻看里面的內容并沒有太大的感觸,最近再次讀起《相約星期二》是因為崽崽最近在學習認字,她將家里所有的書一本一本的拿出來,在封面尋找她認識的字,那天她興奮的告訴我,媽媽你快看,這里有三個“一”、一個“二”。看著這句精辟又有內容的話,我收拾沉重心情,開始閱讀這本關于人生話題的書,在書中尋找人生的真諦。
? ? ?《相約星期二》是行將去世的社會學教授莫里在每個星期二教給他最喜歡的學生米奇的最后一課,沒有書本沒有時限。“相愛或者死亡”是莫里教授的禱文,貫穿他的整個課堂。
? ? ? 我們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當中的,上學、就業、升職、結婚、生子、創業、賺錢,太多的羈絆使我們感到勞累。為什么呢?正因我們需要,大多數人至死都好不懷疑這一點。但是,莫里教授告訴我們: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說:“擁有越多越好。錢越多越好。財富越多越好。商業行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們反復地對別人這么說——別人又反復地對我們這么說——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認為這是真理。大多數人會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決定潛質。簡單來說,我們總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謂我們的需要,卻經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潛力之外買了貴重的皮包,是你的需要還是品牌的圈套?千辛萬苦送孩子學東學西,是你想炫耀還是孩子的需要?生活是很艱難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應對它們,我們該怎樣辦呢?莫里教授給出他的答案:世間病與痛,盡付笑談中。
聽一聽這幽默的對話吧,死亡也能夠這樣的詩意。
? ? ? 假設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該如何度過?莫里是這樣設想的:“早晨起床,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于是我們能夠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然后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我們一齊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愛吃鴨子——剩下的時刻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
? ? ? 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許這就是所謂幸福的本質吧!在這紛紛擾擾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奮斗,來滿足我們自身的欲望,更需要知足的享受,來撫平我們焦慮不安的心。
?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態卻是金黃色的。死亡帶給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詳的“圓寂”。高明的是,莫里不僅僅能夠把杯具變成喜劇,甚至能夠將這一切升華為課程。帶領我們學著去愛,學著去給予,學著去交流,學著去關心,建立自己愛的文化,堅持自己的夢想,獲得生活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