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今天的《非暴力溝通》,想起了大學舍友玲玲的經歷。玲玲在大學是一個學習非常勤奮的女孩子,每年都拿獎學金,除了吃飯,睡覺,偶爾逛下街,其余的時間全都在圖書館看書學習,專科畢業之后又繼續專升本。實習的時候過五關斬六將進入了一家不錯的會計師事務所工作。
因為公司不提供食宿,只好自己在市中心租房。因為之前沒有出來工作過,沒有經濟來源,只好向父母借了5000元付房租(押一付三)。省吃儉用工作了幾個月之后,終于還清了父母的錢,但是另一個煩惱卻又開始了。
過完年開始,她每次給父母打電話,他們都說女孩子一個人在外面太辛苦了,讓她回老家考教師資格證,當一名老師。從大一時她的職業理想就是做一名會計師,當老師并不是她想要的,而且她覺得自己很年輕,才剛畢業應該多去外面闖一闖,而不是一輩子待在老家拿一份固定的工資,過一種安逸的生活。
但是,每次跟父母溝通說不了幾句他們就開始吵架,最后她一氣之下就掛掉電話。這件事讓她煩不勝煩,無可奈何,忍不住向我訴苦,覺得父母根本就不理解她,是在為難她。每次打電話都會因為這個問題吵架,她自己也覺得很難受,這種狀況持續了將近一年。最嚴重的一次吵架之后,她有3個月沒有跟父母聯系,因為她覺得耳不聽,心不煩。其實逃避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其實她父母的想法不難理解,是想讓她不那么辛苦,過得輕松一些。她媽媽身體一直不好,她又是獨生女,他父母很希望她回老家,能陪在他們身邊,她不是不明白父母的想法,卻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不想妥協。父母又總是以一種強硬的態度來要求她放棄自己喜歡的工作,她覺得很難接受,所以總是發生爭執,其實他們只是缺少有效的溝通。
她和父母關系發生轉折是在去年9月份。有一天她下班時下大雨,她不小心摔跤骨折了,請假回家修養了1個多月,父母對她悉心照顧,每天她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很多,他們才終于能夠心平氣和的去談論她的職業規劃這個問題。通過認真和推心置腹的交流,父母終于決定讓她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如果覺得太累了,再回家來。
其實,我們有時候自己沒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卻又覺得別人總是不理解我,覺得全世界都不明白我,會陷入一種自我懷疑和否定中,讓自己越來越不自信。如果大家都能夠冷靜下來,平復一下緊張的心情,真誠的去交流溝通,你會發現沒有什么事情是解決不了的。
公司里有一個主管,每次讓別人幫忙打印文件什么的都一副趾高氣昂、命令的語氣,大家都很不喜歡她,雖然表面對她客客氣氣,但是私下里有什么活動從來都不會叫她,除非工作需要,其他時間也基本不怎么和她講話。但她自己卻并不覺得自己有問題,總是覺得別人對她很冷漠,覺得公司同事不太好相處。其實,是她從來不反思自己,總是自以為是。
我們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但是在得到之前不是應該先付出,先去尊重別人嗎?你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
面子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努力掙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