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首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這首詩雖然寫于唐代,到今天已經過去了1千多個日日夜夜,當這首詩再次映入眼簾時,不免感慨萬千。現在我們居住在大城市里的人們,又有幾個不是少小離家,來到這個陌生的城市呢?開始自己的新生活。
我是70后出生在一個南方農村的孩子,自從考上大學后,畢業了就留在北京工作了,記得離開家鄉的那年只有18歲,一晃在北京已經生活了快30年了。期間也會回去,但回去的次數越來越少了,現在一年大概就回去一次了。每次回到老家,真是“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好多的新面孔都不認識了,他們也不認識我了。看看小時候玩耍的地方依然在,只是物是人非,看到此景不免有些許的無奈。
我家住得離學校不遠(小學),小學的時候上學很方便,即使老師敲打了預備鈴后,從家走過去就可以。現如今小學已經沒有不上課了,但還沒有拆,只是顯得有些破敗不堪了。每次回家看到學校,瞬間我的記憶都會帶我重回到那個年代。那時候的農村,經濟很落后,家里都很窮。父母們整天忙碌著,很是辛苦,也僅僅能維持全家的溫飽,有時候還接續不上。穿的就更不用說了,基本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里一件衣服穿九年,是指一件衣服大的穿了,小了后給老二、老三穿。那時候每家的小孩都比較多,少的二三個,多的七八個都有,我們家就兄妹五個。尤其到了冬天,教室里沒有暖氣,特別冷。有的窗戶玻璃壞了,也沒有人維修,我們只好找來一些書報紙把壞掉玻璃的窗戶勉強胡住,只要不要讓風吹進來就好。為了取暖,好多的小孩都自帶火盆,在火盆里放一些木炭,上課的時候把火盆放在腳底邊,這樣可以暖和些。在那種環境下,大家還在堅持學習,我也很佩服我們自己,呵呵。現在看看周圍的孩子,坐在有暖氣空調的教室上課,他們好幸福呀!
那時我的最大的游樂場就是學校的操場,白天上課的時候,大家利用課間時間相互追逐、嬉鬧,非常的高興。尤其到了夏天的傍晚,我們住學校周圍的孩子都會來到操場玩耍。有跳皮筋的、有跳海的、有打電游戲的、有玩抓特務游戲的(這些名稱可能有些人看不懂,這可是我們那時的童年幸福)等,好不熱鬧,只要不下雨,每天都這樣。想到這些,仿佛自己又置身其中了,還有當初很多玩得好小伙伴,他們也都基本沒有聯系了,很想念他們。
想到這些,我們這些遠離家鄉的人們,雖然離開了這里。但是家鄉的一景一物都深深地存留在腦海里,隨時隨地都會浮現在眼前,想著想著也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