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這個世界的映射,它來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它反映著現(xiàn)實,同時又被導演主觀的左右著,訴說著導演內(nèi)心的想法,表現(xiàn)著導演白己情感的傾向.每個導演都在主觀與客觀之間徘徊著,猶豫著,掙扎著,《飛越老人院》也不例外地深陷其中。
?影片講述了關山老人院里一群老人為了實現(xiàn)各自人生最后的價值,尋找生命中最純粹的快樂與意義的故事。其實單看片名我就能猜到這是個怎樣的故事,我不得不承認這是個不錯的故事,畢竟我第三次看到,還是有心酸和眼淚的,但它不是一個好故事。雖然電影無論從演員到導演他們的表現(xiàn)都可圈可點,但重要的是它沒有讓我深思的感覺。
?因為導演明顯更傾向于表現(xiàn)老人晚年的生活與思想,卻忽略了幸福與責任如何兼顧的問題。
?老人晚年因為孩子的原因,被安置于老人院,處于江河日下的一個狀態(tài)。正常人的理論覺得健康溫飽肯定更重要一些,但老人們卻無法去面對自己的身體與生活狀態(tài)每況愈下,進而在回首往日輝煌與面對“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捫心自問下,他們不得不深思,難道自己真的要如此茍且的離開這個世界嗎?所以他們向往自由,向往外面的世界,于是他們走出了那四堵圍墻,這是他們的幸福。
?老人院是一個公益之中挾帶著利益的慈善機構,他們負有對老人的責任,這是無法推脫的,再加上近些年醫(yī)患問題層出不窮,服務行業(yè)如履薄冰,服務人員戰(zhàn)戰(zhàn)兢兢。萬一出了事,輿論會一邊倒地壓向他們,而非老人那所謂的弱勢群體,在風口浪尖處承受一切的是他們而非一心一心想精神解脫的老人們,所以他們寧愿你心理難受,也不愿讓人看到身體的難受,這是他們的責任。
?電影中老人們的孩子們被導演主觀地壓制成了反面教材。其實大概所有人看過電影之后都會反思自己,并在心里對自己說要多陪陪父母,然而不出一星期,工作還是工作,我們?nèi)詻]有實際行動兌現(xiàn)當時看完電影之后的情感沖動,不是因為我們不孝或者毅力,因為我們只是普通人。我記得《東京物語》中有一個場景,主人公不滿于哥哥姐姐不陪父母,于是說他們太自私,于是他的嫂子說:“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我相信他們并無惡意。”其實現(xiàn)實正如他們所說,老人們的孩子上要贍養(yǎng)老人,下要撫養(yǎng)兒女,中間還要為配偶的生活買單,這是他們的責任。
?他們也想陪著父母,也想讓他們感受何為兒孫繞膝,何為天倫之樂,可全家要靠他們吃飯。
?電影中刻意地強調(diào)了老人們的晚年的精神困境,卻忽略了更重要的幸福與責任的問題。
我們不應只看到老人的幸福,也不能只顧忌孩孑與服務人員的責任,而是如何能將老人的幸福與孩子們與服務人員的責任兼顧,其實雖然這個世界不是那么美好,但仍值得我們?yōu)橹畩^斗,因為這才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