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和民國有關的書,但是除了季羨林、張中行等少數人是親歷者外,其他很多是今人根據歷史資料,加上自己的憑空想象而杜撰出來,水平良莠不齊,讓人掃興。然而有一本讀來卻甘之如飴,讓人回味,它就是葉兆言的《陳年舊事》。
之所以這樣說,自然有一定的原因。從作者身份上來看,葉兆言的祖父,葉圣陶,文學研究會成員,稱得上民國時期的大家,集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會活動家于一身;葉兆言的伯父葉至善,民國時期任開明書店的編輯,父子交往過的民國人物很多,有更多的直接了解和第一手資料。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葉兆言,民國對他來說,不是一種傳說,不是遙遠的故事,而是就在身邊親人的真實經歷,絕不會有隔膜之感。這也正是這本書和很多民國書最大的區別,讀來親切自然,如敘家常,沒有材料的堆砌之感。
具體到內容上,是書中的很多人物有身邊人之感。比如寫楊憲益,“楊憲益妹妹楊苡與我父親很熟悉,妹夫趙瑞蕻是我的老師”;“上大學的時候,老爺子很少過問我的學問,有時候會冷不丁來一句:‘會昌的課怎么樣’,說的是程千帆先生;“伯父是開明書店的老人,他開導我,文學書籍向來不賺錢,巴金和茅盾名氣很大,代表作都在開明出版,然而也只是賺個吆喝”。等等,諸如此類。如果僅僅憑借二手資料去塑造民國人物,看起來總有些照貓畫虎的感覺,因為缺乏設身處地的感受?!蛾惸昱f事》的好處就在于許多細節,生活化具體形象的細節,讀后讓人對人和事更清晰。
從葉兆言本人的學識來看,過硬的文學功底,也使他對筆下的人物評價更客觀,更有深度,而不是如普通作者般縮手縮腳、一味仰視。比如寫林語堂,沒有重點寫林語堂的文學才能,而是寫了他的經濟頭腦,是天生的生意人,知道如何經營,如何談判,利用出版教科書拿高額版稅,享受舒適生活。這就讓習慣了單一標簽的我們,對林語堂有了更立體的認識。對于徐志摩,葉兆言則坦承:“我不覺得徐志摩的詩有多好……他的矯情和做作,擱在普通人身上難以容忍,是徐志摩或許就可以接受?!睂τ谇拜叺奈娜?,有多少敢如此真實評價呢?顯然,葉兆言對文學的理解、對人生的領悟,使他有足夠的底氣,才能如此坦然地點評,卻讓讀者思考之后樂于接受,而不是不以為然。
這本書還有一個有趣的特點,就是前后人物之間會有一定的關系,類似于修辭中的頂針手法。比如寫完曾昭橘,下一篇是她的哥哥曾昭掄,曾昭掄之后是他的妻子俞大絪。俞大絪之后是她的哥哥俞大維,緊接著是俞大維的妹夫傅斯年。每個人物既是獨立的篇章,互相之間又有聯系,環環相扣、扣人心弦,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
從《陳年舊事》中看到的民國,相比來說更真實,有更有情趣,語言質樸平實卻很有味道。正如蘇童所說:葉兆言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滿腹經綸,優雅隨和,身上散發出某種舊文人的氣息。我想,許多人為之懷舊向往的民國情懷,精髓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