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在她《童年的秘密里》里,描述過這樣一位父親:
“有一天,我看到一個日本人,這位父親正帶著他年幼的兒子散步。我走在他們后面,突然發現這個一歲半到兩歲的小孩用手臂抱住他父親的腿。這位父親就站在那里不動,讓孩子繞著他的腿玩耍。等孩子玩夠了以后,他們才又開始向前走。
過了一會兒,小孩又坐在了路邊,他父親就站在一邊等他。
這位父親的表情是嚴肅的,但十分自然。
他并沒有做什么不同尋常的事,他僅僅是作為一個父親帶著他的兒子散步。”
“他并沒有做什么不同尋常的事”,雖然蒙特梭利這么說,但事實上這位普通的父親普通的一幕,卻給這位教育科學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她在書中提過過不止一次。
同時,借助著蒙氏的描述,又把這位父親的形象傳達給了我們。
然后,環顧四周,親聞親見。
不少人卻和那位父親截然相反。
商場、公園、超市、回家路上、旅游途中……總是能看到遠遠站在孩子前面幾米外的成人,總能看到焦急、不耐煩的神情,聽見不斷的催促聲:
“快點??!快點!”
“走??!磨蹭什么呢?”
“走了!走了!再不走就……”
“別玩了!快點!聽到沒有?快!”
永遠是孩子拖了后腿,孩子耽誤了趕路的時間,孩子太慢,孩子太墨跡,孩子…….
當然,在某些特殊場景下,這是無可非議的。比如成人的確有十萬火急的事需要盡快處理,或者拖延下去會可能造成某些可預料的傷害。
然而事實上,大多數時候并沒那么緊急。
我們不過是下班后帶孩子去超市買東西的路上,周末帶孩子去爺爺奶奶家的途中,或者去游樂場或者動物園,甚至有時不過是飯后的散步時間……
早一點和晚一點,有時不過是多出的閑聊、看電視、上網、刷手機,于是不惜打斷孩子原本興致勃勃的一次發現探索之旅。
成人和孩子的走路,是不同的。
最大的不同,是目的。
成人走路是有個很明確的目的,伴隨著的是明確的線路規劃。所以成人走路總是急匆匆,是一次機械的、無可奈何的消耗,于是“最大化效益”。也就是說,只想徑直到達目的地。孩子則相反。孩子,尤其是2-3歲左右的孩子,走路更大的作用是完善自己的能力,他的目的是實現內心某種待喚醒、創造、完成的能力。孩子時刻處于自我構建過程,走路也是,自從能獨立行走后,他們的世界更廣闊也更豐富了。只要被允許,他們就會樂此不疲地去發現和探索。
簡而言之,孩子走路并沒有目的地,更像是一場漫游。
原本不過是離開購物廣場回家的路上,他一出門就被那層層疊疊的臺階吸引,于是就去一層層地爬,體驗上上下下的樂趣,也體驗著空間高低帶來的變化。爬著爬著,他又被旁邊綠化帶里的小綠葉叢吸引走了,于是離開臺階,靠近綠化帶,去看、摸那小小的葉子。而這樣小小的葉子,重重疊疊的,沿著整個街區到處都有。于是,他就被綠葉叢不斷吸引著,像一只蝴蝶,從這里飛到那里,又從那里飛向更遠的地方。飛著飛著,他又遇到一只散步的狗。于是又被小狗吸引走。狗消失在路的拐角,他又發現了畫在地面上的箭頭……
孩子常常這樣,像只蜜蜂一樣飛來飛去。看起來雜亂無章,其實并非如此。其實他在不斷觀察、吸收,不斷為自己的心靈汲取著營養。
然而,焦急的成人常??床坏竭@些。他們覺得這樣太慢、太浪費時間、太無聊,他們只想快點走,于是用大嗓門或者直接上去拉住孩子的手,把他們從臺階上抱離,把從綠葉前拉開,從活潑的小狗旁拽開……把沉浸于一場不斷發現的歡欣雀躍里拉開,然后加入成人枯燥而無趣、從表面看仿佛高效率的路程。
事實上,在現代生活中,成人和孩子一起“趕路”的需要,并不太多。我想,平均下來大概也就15分鐘左右的路程。無非是公園門到停車場、從家門口到地鐵站……諸如此類的短程行走。
在這些“15分鐘”里,最讓人想不通的大概就是動物園、植物園、游樂場的停車場到目的地之間的催促聲了。
休息天、節假日,成人的本意就是帶著孩子好好玩一場,讓孩子快樂,讓家庭充滿笑聲。然后一家人就快快樂樂上路了,孩子也歡欣,家長也快樂。可是分歧常常在這些專業游玩的門里門外上演,孩子被門口水池里游來游去的金魚們吸引,想去看。大人的反應卻是:“魚有什么好看的?我們去看猴子、大象,還有熊貓呢,快走!快走!”
于是,孩子被不情愿地帶走。
其實,原本他可以在金魚池旁得到許多樂趣的。因為他被它們吸引,自有原因。他或許想看它們游泳的樣子,觀察觀察它們的顏色,數一數多少條(當然數不清),或許還想親手喂一喂它們,魚兒爭相搶食的樣子更會讓他咯咯大笑…….
然而他卻被自以為是的成人們拉開了,去看猴子、大象、熊貓那些成人以為很值得一看或者應該看的東西。
真是得不償失。
或許這一次就那些普通的金魚就能讓孩子快樂,大人們覺得重要的熊貓大象或許今天并沒這個功能,至少孩子的快樂眼下已被強行打了折扣。
美好的動機、美好的出行,就被這一聲聲的催促給一次又一次破壞。
可是,為什么呢?
即使那些經常發出催促之聲的父母,也是深愛孩子的啊,他們愿意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愿意花精力、體力來讓孩子快樂,他們對孩子的愛也并不比別的父母少啊。
成人和孩子之間這種沖突,根源在哪里?
用蒙氏的話說,就是節奏。
成人有成人的節奏,多年生活技能的熟練掌握,成人走路、吃飯、說話等等敏捷而快速,并且早已養成了直奔目標的習慣。而孩子則不慌不忙、緩慢,看起來漫無目的,相比而言,孩子的節奏是一種慢節奏狀態。兩種節奏相遇時,那個被迫接受別人的節奏的一方,就會感到痛苦。想一想,我們平時看到的中風病患的情景??吹剿麄冏呗窌r哆嗦半天挪動的幾米,想一想站在旁邊看著他吃飯,手里的酒杯顫抖如強風中的落葉,每一次艱難地舉到嘴邊,卻總是送不進,哆哆嗦嗦灑了滿身還是喝不到……這和我們正常的生活速度的不同,總讓我們感到一種恨不得幫他一把的痛苦。
那么,孩子雖不是中風病患,卻也是和我們并不同的另一種慢節奏。最起碼,在生命的前幾年里都是如此。
那么,二選一的問卷就再次出現了:
是我們放棄自己的優勢,融入到孩子的自然節奏里去,陪伴他走過這人生之初的必然階段。還是讓一陣風一樣,強行裹挾著他們加入我們,加入一種他們還遠沒能力適應的快節奏里?
作為弱勢一方,孩子沒有選擇權。
而我們不同的選擇,將帶給孩子不同的處境。
成長是一場急不得的旅行,無論孩子還是我們,都需要慢慢來。
那位不知名的日本父親,是一個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