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欣
我是一枚全職媽媽
我的兒子21個月
我用文字記錄自己和兒子的成長。
我之前寫過一篇《“玩具被搶”之一個鼓勵的眼神》,有人告訴我,玩具被搶了要告訴孩子一定要搶回來,要不然孩子會以為他的玩具被搶是理所當然的,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度,但我總覺得哪里不對。
那個時候兒子1歲5個多月,還沒有“我的”概念,而且對這么小的孩子,大部分大孩子的家長還是會照顧一下,不讓自己的孩子“侵犯”到這么小的孩子,他自己被搶了也只是蒙一下,或許他內心還在疑問:為什么在家里我就可以隨便玩,這里居然會有人把我手里的東西拿走呢?
隨著月齡增長,兒子開始對小伙伴有了概念,看到人多會主動去扎推,看到玩具也會感興趣往前蹭,會好奇的摸來摸去,我通常會告訴他,別人的東西不可以碰,想玩要經過別人的同意,兒子也還算是配合,每次看到我搖頭就會自己擺擺手說,不要不要~
周末去奧帆中心,很多小商販售賣各種玩具,兒子看到也往上湊,我會跟在他身邊,告訴他,可以看,但不能碰,別人給你的東西不能拿,如果真的喜歡很想要,可以告訴爸爸媽媽,因為真的會有商販把東西往孩子手里塞,我不知道這樣被利用的好奇心會帶來什么樣的結果,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幫孩子理解和適應這個社會。
或許會有很多人跳出來說,你不能限制孩子的天性,你要讓孩子自由探索,但,除了擔心孩子不小心碰壞東西帶來不必要的糾紛,我還是希望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本就充滿了各種規則和界限,我們不可能隨心所欲,更甚至時刻需要自我的保護。
我自己曾在曼谷的街頭廣場看到一群一群的鴿子,激動之余跑過去,有人往我手里塞各種喂鴿子的玉米粒之類的東西也忘記了拒絕,得意忘形之后,有人怒目相對找我要錢,剛要辯解想起這本是自己不夠小心,如果花一點錢可以長點教訓,我愿意為此買單,異國他鄉,你不知道對方是什么樣的來頭,如果只是要借此賺點錢那樣的出發點倒也是我的幸運。
扯的有點遠,但這就是我們真實存在的生活,從小讓孩子看到這些真實的世界沒什么不好,他總要一個人面對這個世界的。
有人會說你的孩子“聽話”,讓不碰就不碰,遇到不讓碰就滿地撒潑哭鬧的孩子怎么辦?我要說你的孩子你自己想一下,拋卻孩子的好奇心不說,為什么他就必須要得到那個玩具?為什么他就要不達目的不罷休?有一種可能是,在此之前,大人的某些行為“告訴”孩子,我可以這樣做,還有一種可能是,孩子的某些方面沒有得到滿足,比如說陪伴,每個家庭每個孩子是不一樣的,通常我會從孩子的身上反思大人的行為,而不是著急去限制孩子。
有時候我們看到孩子對這些琳瑯滿目的商品感興趣,第一反應就是帶他離開,就是擔心孩子必須要,而我們承受不了孩子每次都要的結果。但我會陪著孩子去看他感興趣的東西,告訴他這是什么,適當的時候有選擇的滿足他,而不是提前拉好跟孩子“戰爭”的架勢,孩子需要被滿足,也需要被信任。這也是一種尊重。
回到玩具之爭的主題,帶孩子去早教中心,孩子多的地方總是充滿了挑戰,而和孩子一起面對挑戰,真的成了我學習的最好機會。
1歲8個月開始,兒子開始有了物權的意識,在外面玩的時候他開始不允許別人動他的玩具,這次在早教中心,有個看起來比他大一歲多的男孩把他從正在玩的小車上推下來,兒子奪不過他,大哭。
我的大腦快速轉動著,我知道我希望幫助兒子維護他先拿到的玩具,但是對方那個孩子太強勢了,他推開我的手,周圍有人在我耳邊說,這個是他媽媽不好,有人說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他就不哭了,說實話那個情況下我肯定是憋紅了臉,還做不到淡定,對方小朋友的家長不在,我把注意力放在還在哭的兒子身上,我跟他說你的玩具被搶了,你先拿的你應該玩的,可是被搶了你很傷心,我摸著他的后背讓他知道媽媽在這里,好像還嘟囔了幾句,你快點長大了,力氣大了別人就搶不走你的玩具了之類的話。
但我沒有試圖轉移他的注意力,我覺得這件事情他需要面對,很快他就不哭了,我還沒嘟囔完他就不哭了,旁邊有個奶奶跟我說了一些話,大意是孩子需要媽媽教之類的,兒子看到一個小木馬就上去玩了,那個奶奶說別騎出去要不又要被搶了。
果然被她說中了,剛才那個小男孩又來了,沖上來就要搶兒子的小木馬,兒子又著急了,坐在上面要被推下來又抓著不要下來抓不住的樣子,我很肯定地告訴他,你先拿到的,你不用下來,坐在上面玩就可以了,對方的媽媽來了,把他的孩子帶走了,兒子很快明白了什么似的,眼神也從疑惑變的堅定了幾分。
以前看過很多文章,說孩子的沖突大人不要介入,限制孩子從沖突中學習的機會,但這件事,我們雙方的家長如果不介入,最后一定是我的孩子受挫,我不認為這是他對世界正確的打開方式。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堅持自己的時候,大人需要適時地告訴孩子這個世界的規則是什么。我告訴兒子,因為這個玩具是你先拿到的,所以別人需要等你不玩了才能玩,你有權利維護自己手里的玩具。但是同樣的,當別人在玩的時候,你也需要等待。
或許你認為這么小的孩子聽不懂這么多,但我相信小孩子知道和理解的事情遠比他能說出來的多,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在《孩子是如何學習的》這本書里,也曾描述過這個觀點。
我在生活中有很多的觀察,比如當我不斷重復的告訴兒子并給他演示,東西從哪拿的要放回哪里去,他會偶然間在我和爸爸等著他出門的時候,把磁力片收到盒子里;會在早教中心拿起一個玩具,玩夠了送回原處,如果忘記從哪的,告訴他去拿給老師,他也會配合;再比如,下雨天的時候,他們自己翻箱倒柜主動拿起《大雨嘩啦嘩啦下》這本繪本,反反復復要求大人給他讀。這些都是孩子帶給我的驚喜。
還有一點是我特別想說的,看過很多教育的書籍和文章,很多不同的觀點碰撞,在生活中實踐和思考,我并不確定,我的很多處理方式對我的孩子是最好的,我不知道我的教育最終會成功還是失敗,這些事情需要交給時間的檢驗,又或許,教育本就沒有什么成功或失敗而言,每個人站在不同的角度,都會有不同的認知。
我慶幸的是,我每天都在進步,明天的我,一定比今天的我更加自信,每一天都在思考,盡我所能,做兒子人生之旅的腳手架,如今的我越來越清晰,很多事情,不能蓋棺定論,在孩子不同的年齡甚至月齡段,我需要提供的是不同的幫助,對于同一個問題,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3歲之后的玩具沖突和今時今日又會不同,做媽媽的一定要與時俱進,和孩子一起成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