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讀了蔣軍晶老師《讓學生學會寫作》,從他清晰,直接的語言中,讓我懂得:寫作是可教可學的,寫作是有技巧的,在閱讀課中,同樣也能教寫作技巧……
? ? ? ? 他提出:閱讀和寫作是高度相關的,表達能力強的孩子一定是愛讀書、讀書多的孩子。從教十幾年來,遇到很多這樣的學生,課堂會傾聽,會思考,課下會自學,會總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她們平時的多讀書是分不開的。她們能靜下心來專注地做一件事,相信她們就能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
? ? ? ? 寫作一定是在寫作中學會的,要想寫得好,還是要多寫。就像學開車一定是在馬路上學會的,學游泳一定是游泳池里學會的。平時學校一周一次的寫作時間遠遠不夠,讓學生多寫,多練,讓學生有章有法地練,讓學生有序地寫、模仿著寫,寫自己能寫的,寫自己想寫的。今年三年級,讓學生寫日記,倒是讓部分學生有了寫的機會。開始學生由不知道寫什么?慢慢變得能寫點什么?最后我希望她們是選擇寫哪一篇,效果更好?寫作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由“量”到“質”的轉變。
? ? ? ? 閱讀和寫作是結合在一起的。怎樣在閱讀課中交寫作呢?這也是一直困擾我的問題。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如何在課堂上進行表達方法的學習?怎樣能把作者的寫作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運用在自己的寫作當中去?在書中,我慢慢地尋找答案……
? ? ? ? 在教《頤和園》一課,寫景的文章,課堂上交給學生“早點到景點”,避免有的學生寫游記時,全是先起床,再刷牙,洗臉,洗完臉由爺爺開車送到學校,在學校同學們有說有笑,等真到景點,文章卻收尾了。這樣的文章,在我們的學生中也有很多。但是蔣老師的課堂卻以《頤和園》中最牛的一句話入手——“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一句廢字都沒有,馬上就到了頤和園,短平快。這難道不是在講寫作嗎?學生通過學習,會知道在自己的寫景的習作中,利用短平快的方法到達景點。蔣老師的這一招,真牛!
? ? ? ? 同樣是寫景的文章,在《索溪峪的“野”》一課,蔣老師告訴學生:寫景可以不按地點轉換順序去寫,像作者一樣,用一個詞或者一個字概括自己去過的景點然后整篇文章圍繞這個詞來寫。看來,只要老師充分地熟悉文本,明確作者的表達方法,把它和平時學生需要寫的文章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寫作,也不是一件難事兒。
? ? ? ? 在教《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和學生分析怎樣寫這類文章,一般分三類:有的只講一件事,不說觀點,讓讀者自己提煉;有的講完一件事后把觀點直截了當地說出來,不拐彎抹角;有的是借事件中人物的嘴巴,把意味深長的觀點說出來,這話就是作者要表達的。課堂上先總結寫作方法,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種方法進行構思。這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值得一試。
? ? ? ? 通過蔣老師講解的這些辦法,忽然覺得恍然大悟,以前教一篇課文,總是忙著教理解詞語,忙著教抓關鍵詞句理解文章的含義,忙著處理課后習題……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學習語言文字是為了更好地運用,閱讀除了培養學生理解,感悟的能力,還有學會根據作者的表達方法去寫作,所以,在閱讀課上教寫作技巧是我們語文老師應該做的份內的事,正如蔣老師所說,現在的閱讀課不能只是單純地講字詞,讀課文,我們更要教方法。教閱讀的方法,教寫作是方法。尤其是三年級的新教材,很多課后都有小練筆,這是非常好的練習寫作的素材,和課文的內容緊密結合在一起,在課文中,教學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在課后教學生運用方法學寫作。但是往往我卻忽略了小練筆,每次總是精細地分析,挖掘課文的含義,沒有一點時間留給學生去寫,同時也沒有時間去指導,造成學生的知識出現盲區,老師都不能關注的地方,學生就更容易忽視,這在考試的時候無疑是漏洞。
? ? ? ? 通過作文講評鞏固寫作技巧,這種做法,一直在嘗試和堅持。發現學生文章的亮點,及時進行講評,讓學生明白文章好在哪里?尤其是三年級是學生寫日記的開始,很多學生不知道從何下手?不知道什么是有意義的事情?更不知道寫些什么?班里有個別優秀的學生,她們的日記寫得不錯,我就拿來當范文講,講好的、值得學習的地方。部分學生慢慢學會了模仿和借鑒。日記有了明顯地進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