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小說寫了6年:用生命在創作的路遙|《早晨從中午開始》

不得不說,在閱讀《早晨從中午開始》這本書,內心是震撼的。這本書是路遙《平凡的世界》的創作隨筆。


原來寫一部小說是如此艱辛。

路遙花了3年的時間收集《平凡的世界》的背景資料。又花了3年的時間來創作這部百萬字的小說。一共花了六年的時間。

他在寫作《平凡的世界》時,條件非常艱苦。

在寫作第一部分時,他住在煤礦附近,餓了就吃冷饅頭,寫作過程中,幾乎沒有人可以講話,自己獨自一個人在偏遠的山區完成了作品的創作,只有一只老鼠陪伴。那里的生活條件實在稱得上惡劣。

第二部分是在一間差不多可以稱為暗無天日的小房間里創作的,晚上餓了就去夜市吃那些不怎么衛生的食物,有時候寫得太晚,夜市也關了,他只要去還沒有睡的同事那里冷饅頭就著大蔥。

在寫完第二部分時,他就病倒了,甚至懷疑自己將無法寫完小說的第三部分。幸好在一位老中醫的調離下,身體逐漸恢復。本應該休息一年之后才能寫作,他卻迫不及待地寫作第三部分。

世上有什么是你愿意用生命來交換的?《平凡的世界》是路遙用生命創作而成的巨作。從萌生創作《平凡的世界》的念頭,花了6年的時間不分晝夜地創作,在作品完成之后的四年后離開了人世。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看完路遙的《早晨從中午開始》才真正理解了這句詩。

只有初戀般的熱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種事業。” 這句話是路遙寫作《平凡的世界》的精準寫照吧。

在閱讀《早晨從中午開始》這本書時,總覺得有些壓抑,路遙為什么要逼迫自己如此之緊。寫作長篇小說,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是一項長期的體力活,他夜以繼日地工作了六年的時間,這期間,他自己的身體都搞垮了。如果他把創作的進度安排放得緩慢一些,也許他的身體狀況不會那么糟糕。身體雖然是一具皮囊而已,但靈魂終究是要依附在這具皮囊之上。

對比而言,我更欣賞村上春樹的寫作態度,寫作作為細水長流的事情,并不急于一時。他每天寫作4小時,跑步10公里,持續二十多年來一直如此。他每年參加一次全程馬拉松比賽,在過去30年,參加了33次全程馬拉松,一次100公里的超級馬拉松,此外,他還多次參加鐵人三項比賽。每天風雨無阻地跑步,帶給他強健的體魄,讓他在寫作這條道路上走的更遠,他是一棵文壇的常青樹。如果路遙能活得久一些,會有更多作品問世,說不定會有超越《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的作品。可惜,這些都只是假設罷了。

村上春樹曾經有一段時間,也是抽煙過度,但從開始跑步之后,他就戒煙了。他說道:小說家是需要對抗生活的毒素的,而跑步是他對抗的一種方式。路遙選擇用抽煙的方式。

寫完《平凡的世界》,他的精神疲憊不堪,以致達到失常的程度,智力似乎像幾歲的孩子,連馬路都得思考半天才能決定怎樣過,需要弟弟天樂的幫助才渡過了那些嚴重的階段。

1992年初春,路遙寫完了《早晨從中午開始》,壯志躊躇,他在書中寫道:是的,我剛跨過四十歲,從人生的歷程來看,生命還可以說處在正午時光,完全應該重新喚起青春的激情,再一次投入到這莊嚴的勞動之中。那么,早晨依然從中午開始。

而他的生命卻在1992年的11月17日戛然而止了。壯志未酬身先死。

路遙的一生都過著貧窮的日子。

出生于貧窮的家庭,父母需要養育有五個兒子,三個女兒 ,為了生存,將7歲的路遙過繼給伯父。他的一生都與貧窮抗爭著。即使他的小說《人生》獲獎,他到北京領獎的路費還是四弟王天樂借給他的。《平凡的世界》的稿費,還不夠寫作那幾年抽煙的錢。獲得茅盾文學獎的獎金除了應酬文學界的朋友,就是還債。去世之后只留下1萬元的存折和近萬元的欠賬。

他出身于貧窮的家庭,因而骨子里有一種沖勁,想要出人頭地,想要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他用近乎自虐的寫作強度來創作,常常食不果腹,夜不能寐,也不注重身體狀態,一心只想著創作。這其中有對文學的熱愛,也有一部分是太想證明自己。

閱讀《早晨從中午開始》,可以感受到他對女兒的眷戀,女兒是他心中唯一的牽掛。沒有任何筆墨描繪他的妻子,因為不了解當時的背景,我心里疑惑,他吃的如此之差,他的妻子怎么不給他做飯呢?百度之后才了解,他和妻子早已名存實亡,妻子多次想要離婚,路遙考慮自己的名譽以及女兒,一拖再拖。因此,他在寫作的時候只能過著“二個蒸饃,一根大蔥”,饑一頓、飽一頓的無規律生活。

他和妻子林達的價值觀,對于彼此的期待相差太大。路遙想要的是以家庭為重,能夠體貼入微照顧自己的妻子,而林達是一位“小資”情調的女子,有著自己獨立的意識,事業心極強的現代知識女性。讓她放棄事業心甘情愿做一個家庭主婦是她辦不到的事情。

林達也是希望一位體貼自己的丈夫,而不是半夜寫作,通宵達旦,早晨從中午開始的丈夫。

他們的生活習慣,性格的差異也很大。路遙是在赤貧中成長起來的,而林達是北京的知青,從小生活的家庭環境不可同日而語。

一開始林達肯定也是愛路遙的。路遙考上延安大學后,大多經濟來源是靠林達資助。只是結婚之后才發現彼此的差距,因而路遙并未過上幾天恩愛的夫妻生活。

我為路遙的創作精神感動,但又實在不敢茍同他的寫作強度和對身體的不愛惜。

路遙吃苦耐勞,這是他的優勢,也成為了他的軟肋。但凡稍微注重生活品質,也許就不至于像他那樣,因為寫作搞垮了身體,英年早逝。? 對此,深感惋惜。

寫作是一項長期的體力勞動,這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一場短跑比賽。


附錄:讀書筆記

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許在于創造的過程, 而不在于那個結果。

幾十年在饑寒、 失誤、 挫折和自我折磨的漫長歷程中, 苦苦追尋一種目標, 任何有限度的成功對我都至關重要。我為自己牛馬般的勞動得到某種回報而感動人生的溫馨。我不拒絕鮮花和紅地毯。但是,真誠地說,我絕不可能在這種過分戲劇化的生活中長期滿足。 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種沉重。 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會活得更為充實。是我的基本人生觀點。

人, 不僅要戰勝失敗, 而且還要超越勝利。

我已經有一些所謂的寫作經驗。但體會最深的倒不是歡樂, 而是巨大的艱難和痛苦, 每一次走向寫字臺, 就好像被綁赴刑場; 每一部作品的完成都像害了一場大病。 人是有惰性屬性的動物, 一旦過多地沉湎于溫柔之鄉, 就會消弱重新投入風影的勇氣和力量。

對于一個作家, 真正的不幸和痛苦也許莫過于此。 我們常常看到的一種悲劇是,高官厚祿養尊處優以及追名逐利埋葬了多少富于創造力的生命。 當然, 有的人天性如此或對人生沒有反省的能力或根本不具有這種悟性,那就另當別論了。

孤立有時候不會讓人變得軟弱, 甚至可以使人的精神更強大,更振奮。

生活對于作家藝術家來說, 就如同人和食物的關系一樣。

長卷作品的寫作是對人的精神意志和綜合素養的最嚴酷的老驗。它迫使人必須把能力發揮到極點。 你要么超越這個極點, 要么你將猝然倒下。 只要沒有倒下,就該繼續出發。

寫作中最受折磨的也許是孤獨。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矛盾體。為了不受于干擾地工作,常常要逃避世俗的熱鬧; 可一旦長期陷于孤境, 又感到痛苦, 又感到難以忍受。

在接近六年的時光中,我一直處在漫長而無期的苦役中。 就像一個判了徒刑的囚犯, 我在激動地走向刑滿釋放的那一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