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就是強迫自己做不愿意的事情,克服自己的惰性。不論是學生,還是成人,我們在成長和改變自己的道路上荊棘叢生,也有行色各異的理由變軌了原初所設定的目標,明明說好要去運動,卻又想著去學習,明明打算要學習,卻又被電視劇吸引。于是在目標快要接近尾聲時匆匆忙忙惡補平日的陋習。
因此在這惡補的時間里,你還多么高尚地炫耀自己是如此的“忙碌不堪”,你這所付出的辛苦的確是馬不停蹄地做出了“努力”。
可是你又無可厚非地感受到精神上地疲憊,你覺得生活好累。等下次任務出現,你說緩緩吧,讓我休息下,你所拖延的最佳時期,最后又重蹈之前的覆轍。
于是你慢慢地越來越不想堅持,就像小學生,非要到了上課前天晚上熬夜寫作業,你把那些要堅持的東西變成了完成作業的指標,而不是提高自身能力的意義。
雖努力并不一定能立即成效,但你用心所做的一切必然有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在一點一滴的堅持之下,你可能花一個小時做到的事說不定以后10分鐘就能完成,你可能打死認為你做不到的事卻輕而易舉的做到了。
你的能力在不斷堅持中獲得提升,它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你的心態以及你自身對待困難的素養。
? 好多孩子覺得學英語困難,總想著為什么別人10分鐘就把課文背來了,我花了兩個小時還沒有背來, ?不停地嫉妒優等生有聰明的頭腦,又抱怨老師要求太高。卻不知道原來老師為了不打擊你自信僅僅讓你背了一篇課文,然而給其他同學布置了額外的作業,不是老師本身要求高,也不是你所認為的偏見, ?只是你自身連最基本的記單詞背課文的任務都想著放棄,那如何能讓老師對你“一視同仁” ? ?
你覺得自己笨,你覺得自己做不到,于是你開始各種反感,各種厭惡老師布置的要求,最后你慢慢從原本的會背書變成了連讀單詞都有困難了。
為什么你學到后面越來越不如以前?為什么你覺得后面越來越難?那是因為你不斷地給自己降低要求,最終導致你本身的能力逐步下降,于是你變“笨了”。
為什么有的四年級的孩子都比六年級的聰明?
因為有的四年級孩子都能堅持把該做的做好,他們在努力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快感和成就感是會推動他們繼續積極樂觀向前奔跑!
而有的六年級孩子從一開始就偷懶,今天留一堆未完成的任務,明天又接收新的任務,最終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最終選擇放棄,他總是找借口說,我作業太多了,我每天學的東西太多了,我這不會,那也不會,我干脆都不學了。
可是我所見過好多四五年級的孩子今天學數學,明天學語文,后天學英語,早上學作文,下午又學跳舞……
哪怕玩樂的時間都被學習占滿了,但是他們在日理萬機的日子獲得的知識和心態卻是你偷懶所不能覬覦的,那是種充實和自豪交加的喜悅。
我見過好多學生疲憊的臉上仍然有快樂的笑容,我見過好多學生焦慮的臉龐里仍然滲透著求知的渴望。
你總說:我是來補差的
而他總說:我是來補優的
這就是“區別”
你對自己的要求越高,你接受的知識越復雜,你消化困難的能力卻最能磨練你。
有些孩子確實是反應遲鈍,接受能力欠缺,變通能力也不足,但是自身的不放棄堅持不懈的態度卻著實讓人感動。
我相信這樣的孩子,你所給予他的鼓勵都是發自肺腑的,他所接受的能量都是積極向上的。
或許,他掌握不了所有的知識點,或許他變通不了所有變態的題目,但是他在處理荊棘和消滅消極心態的道路上越來越游刃有余。
如你所見,我們在小學生的道路上仍舊匍匐前進。
你說:我完成任務就行了,何必讓自己這么累。
他說:我要堅持達到更高水平。
這就是“區別”
你對自己的目標是100分,你做到80分就已經心滿意足。他對自己的目標是150分,他就完成了100的努力。
好多學生,每次的成績考核是95,還洋洋得意,他看不到100分后面的學霸其實偷偷用了150分的努力。
重點不是“考好”,而是你為了考試所付出的準備,重點不是”做好“,而是”做“的本身,行動永遠比結果來的更重要。
哪有什么成功,不就是比誰更堅持,更努力罷了。
編輯|Emily
- END -
微信ID:kelingfe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