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了,不要只關注孩子的成績,也要關注孩子的健康!這里說的不僅僅是身體健康,還要包括心理健康!也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各地都有很多年紀輕輕的孩子會想不開,抑郁癥啦什么的,甚至有些還走上了不歸路,實在是令人心痛的很!為什么會這樣呢?其實也就是這些年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高了以后,很多家里的孩子變成了一家幾代人唯一的一個寶,從小都是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說不得、罵不得、更是打不得,一個個心理脆弱的很!受到一點點小挫折就扛不住,更別提以后的人生中的挫折了!
青春期始于小孩子不再天真爛漫,開始意識到自我的存在,結束于終于成長,自我意識與外界達成平衡。之所以有青春期叛逆是因為,發現自我意識與外界道德準則有出入,矛盾產生爆發的現象。
常見的青少年心理問題:
1、青少年抑郁征
如果學生在一段時間內體驗到心情不愉快、高興不起來、煩悶;學習失去了動力、人變“懶”了甚至厭學;對成績下降變得無所謂或對什么都無所謂;對平時感興趣的事情變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腦子變鈍了、注意力難集中、記憶減退;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著沒意義、產生輕生的念頭。
家長應該密切關注青少年,給予鼓勵,不要過于打罵等過激行為。必要時應及早求教于專科醫生,以防不良后果的發生和疾病的進一步的發展。
2、對性的懵懂
青少年開始,人體第二特征開始生長發育。性煩惱的產生是由于性意識覺醒之后青少年的生理需求與社會行為規范的矛盾所致。性困惑的由來是青少年對自身性發育、性成熟的生理變化產生神奇感及探索心理。常表現為見到異性表情不自然、感到臉紅、怕跟人目光對視或怕被別人目光注視,控制不住用“余光”看人或控制不住目光看對方的敏感部位。由于社會倫理道德的約束和對性教育的神秘化,常會導致青少年的心理沖突。
改變對性的態度應是人生心理修養的一個重要內容。家長應該重視該問題,父母自身應該給孩子做出正確的引導,以身作則。不要難以啟齒。學校應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組織各種有益于中學生心理健康的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高尚情操、早期給孩子予健康的性教育等,對中學生的性心理健康發展非常重要。
3、壓力過大
對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務就是讀書。中學生相比較小學而講,課程內容增多、學習難度加大、家長考慮孩子未來發展,無形中給孩子很多學習壓力。因為學習壓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屢見不鮮。一旦心理承受不住,有時會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反抗情緒,形成家庭暴力,有極個別甚至消極自殺。容易破罐子破摔,放任自我。
現在全社會都在呼吁給中小學生減壓,希望情況會有所好轉。
4、渴望自由
青春期由于認知范圍加大,青少年更容易沖動、更易于去冒險了解一些新鮮事物。他們渴望自由,希望能夠擺脫依賴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關系;
家長、教師或心理工作者應幫助青少年改變一些不恰當的認知和態度,給予正確的引導方向,切勿過多的干預孩子行為,跌倒了再爬起來才能成長。
5、攀比心理、模仿強
青少年期雖然心身發展較快,但此時他們思想尚未成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辨別是非能力不強,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時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強。使他們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易養成不良習慣和沾染不良嗜好。現在有不少青少年沉迷于電子游戲、電腦游戲或上網而不能自拔,嚴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部分青少年因交損友甚至走向吸毒、偷竊等違法犯罪之路。
就在4月17日,上海盧浦大橋,17歲男孩突然從媽媽駕駛的小車中奪門而出,徑直沖向了橋面欄桿,跨越護欄,翻跳下去,當場身亡。
其實,悲劇的起因很簡單,據男孩子媽媽說,孩子在一所職校上二年級,因與同學發生了一點矛盾,她正在駕車帶著男孩,車上批評了兒子幾句話,不料悲劇頃刻間就發生了!
這不是2019年的第一場類似悲劇,是這幾年類似悲劇的第N次了!科技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家長盼子女成龍成鳳,學校要求成績,社會需要人才,經濟大潮襲來后學校教育的逆勢發展,使學生面臨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多重壓力,致使很多學生心理畸形,平日厭學逃學,打架斗毆,早戀,甚至毆打老師或自殺的事例屢見不鮮。
這些現實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也把對中學生的心理疏導推向一個高度。
我們該如何認識青少年學生的不良心理問題?又該如何教育他們?如何防范悲劇的發生?
造成學生不良心理因素有很多方面,這也是社會發展必然存在的負面產物之一。
第一,豐富的社會文化生活對中學生的影響較深。各種書刊、雜志、電視節目,特別是網絡都會對中學生的心理造成極深的影響。例如網絡游戲,理解不正確會使學生變成以暴力、毀滅、刺激為快樂;某些書刊會使學生盲目追求萎靡、消極頹廢的生活方式,形成殘暴偏激或空虛消沉的心理。
其次,豐厚的物質生活使學生對物質的需求欲望極低,因而極易產生心理上的空虛感,進而逐步形成輕視生命、冷漠無情、一切皆無所謂的心理。
再次,一些學習成績不夠理想的學生,產生自我放棄的心理或在負面行為上產生強烈的自我表現的心理。
尤其是中學生,他們存在的心理障問題有哪些呢?
一是情緒障礙。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在“421家庭結構”(4個老人、一對父母和一個孩子)中,過著小皇帝的生活,導致他們的情緒變化幅度很大,自我感知敏感,情緒和情感依賴性很強,易怒、易爆、易消沉。生活和情感依賴性較大,稍遇逆境,便會產生極大的情緒變化,并即時地表現出來,造成情緒失控。
二是性格傾向。由于在成長過程中物質及情感上的極度飽和甚至是過剩,致使中學生在性格發展及人格形成上產生一定偏差,盡管有些家長去刻意引導和教育,但現實的生活卻無法改變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心理上自私、孤傲、冷漠,很難接受別人的建議或批評教育等個性。
三是不良導向。由于中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步確立形成的階段,中學生受經濟文化生活的沖擊與影響,往往出現了盲目崇拜、追星和不切實際的夢想,淡化了個人奮斗、豐富知識、增長才干的重要一面,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異想天開的幻想傾向愈來愈烈。
這就使他們對自己的人生價值存在一種扭曲的思想觀念,致使中學生做事不務實、不切實際、不學無術,性格暴躁且易怒易沖動。
中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和種種不良行為,這是老師和家長面前的最大難題。
第一,教師和家長要為學生適度定位。鼓勵性地假定他們將來的職業,并時常喚醒他們的信心,使之能經常用自己的定位目標激勵自己。
第二,教師和家長要用心塑造和呵護學生。學生的心理普遍顯得脆弱,他們十分重視老師對自己的評價,態度和自身的肯定,老師的每一次譏諷、嘲笑甚至是冷漠的態度,對學生心理都是極大的傷害。
第三,適當的教育方法是對中學生實施教育的關鍵因素。中學生的心理觀念真正體現了對傳統教育觀念與教育模式的挑戰,傳統守舊的教育方式和思想正被現代的中學生視為歷史。最現實的社會、最現實的理想前途、最現實的價值觀念,對學生的影響和觸動更大。所以,教育的核心目標和根本內容要與時俱進。
第四,在教育手段上,教師和家長要靈活多樣,因人而異。現代社會的多元化結構,必然導致青少年的成長經歷所接受的教育、環境的影響等各有不同,所以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要首先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人格特點,承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針對不同的學生情況,現制定切合實際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作為教育者和父母,只有不斷地完善自我的教育理論,更新觀念,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千萬不能忽視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才能采取最適當的教育方法,有效地教育學生。
其實,作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本沒有錯,只是我們卻不曾看到龍也要歷盡千難萬險才能成為真龍,鳳凰也經歷涅槃的苦難才能浴火重生!如果我們做父母的只告訴了孩子怎么走路,卻不讓自己去嘗試走路,他永遠不會知道摔倒是什么感覺,就不會珍惜他已經擁有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