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單程旅行到玩兒命往返
讀這本書,首先必須接受它的框架設定,置身其中才能理解所有發生的事情,否則,看的時候心里老在想“這怎么可能嘛?這全是假的!”,那就沒意思了。
這個故事的框架設定是這樣的:存在兩個世界,一個是活人的世界,另一個是靈魂的世界,人死了以后,靈魂脫離肉體,從活人的世界進入靈魂的世界,但中間必須穿過荒原,荒原上充斥著數不清的惡魔,它們專門從事講靈魂拉下水的工作,若靈魂被拉下水,就會變成惡魔。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就有了擺渡人。擺渡人就是帶領和保護靈魂順利穿過荒原的人。
迪倫,一個15歲的女孩,因一場火車事故死亡。她的靈魂進入荒原,在那里她遇到了自己的擺渡人------崔斯坦。
崔斯坦已經護送過數不清的靈魂了,剛開始,他用心對待每一個靈魂,關懷他們,安慰他們,可是漸漸地他發現這行不通,因為靈魂們自私,虛偽,貪婪,完全沒有把自己的擺渡人當成人看待,一味只關心自己的遭遇,為了自己而哭泣,傷痛。所以,崔斯坦變得冷漠無情,對靈魂態度專橫冷淡,完全事不關己,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帶領靈魂。
在迪倫遇到崔斯坦的時候,他就是處于這種狀態。書里說他“冷眼旁觀,無動于衷,漠不關心”,而且還對迪倫表現出“幸災樂禍,傲慢,嘲諷,戒備,愛答不理”的態度。
穿越荒原的途中,他們第一次遭遇惡魔,他緊緊牽著她的手,為保住她的靈魂全力以赴,也因此,迪倫才終于知道自己已經死了。
故事從這里開始有了轉機,當迪倫知道自己已經死了之后,表現出冷靜,睿智,讓他覺得迪倫與眾不同。開始對她萌生好感。
爾后,迪倫知道了崔斯坦的可悲人生,他沒有固定的名字和長相,沒有出生,沒有未來,他的一切都由他所護送的靈魂限定,他必須選擇靈魂更可能接受的名字和形象以及性格,以便完成任務。
在迪倫一起,從來沒有靈魂關心過他的境遇,只有迪倫真誠關心他的痛苦,感同身受的理解他的世界。
他愛上了她,她也愛上了他。
可是迪倫必須穿過荒原,越過分界線進入靈魂的世界,而崔斯坦作為擺渡人是跨不過分界線的。他們相愛了,結局卻注定要分開,并且永遠無法見面。
迪倫跨國分界線到達靈魂的世界之后,毅然決然決定回到荒原尋找崔斯坦,并且要冒著生命危險,帶著崔斯坦一起返回人間,給他們的愛情一個可以生存的時空,也給崔斯坦一個真正的人生。
最后經歷過千難萬險,他們成功了,一起回到了人間。
整個故事,以迪倫出事故的列車隧道口和靈魂的世界這兩個地方為起止點,中間有六個安全屋,每兩個安全屋之間都充滿著艱難險阻。
這趟旅行本是單程的,而迪倫卻為了愛,把它變成了往返的。
2.迪倫的睿智
在書中,當迪倫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她的內心活動是這樣的:“如果這一切都是真的,而她也已經預感到了這一點,那么木已成舟,不可更改了。她還在這兒,她還是她,如此已經是萬幸了。”
這可以體現出迪倫樂觀的精神,能夠從最壞的境況中看到好的一面,這多么不容易。有多少人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卻成天抱怨不斷,總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憐的人。想想迪倫當時所面對的情境,她還能從中發現“萬幸”,這種強大的樂觀心態,實在讓人敬佩。
另外,迪倫懂得“木已成舟,不可更改”,既然如此,就不要為它勞心費力了。這是很可貴的智慧。生活中很多麻煩和痛苦,皆來自于妄想,妄想改變那些不可改變的事情,妄想掌控那些不在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事情。
當迪倫知曉如果被惡魔拉下水,自己就會變成惡魔。她“一想到要變成那些東西不由得毛骨悚然。驚聲尖叫,不顧一切,兇殘暴戾。這些東西真的讓人厭惡。”
迪倫內心的良善和純潔由此可見。善良是一種智慧,不愿讓自己與污濁的東西為伍,由內而外的厭惡那些兇殘暴戾的東西,始終保持著內心的善意,這個世界總會對我們露出笑臉。
書中有一段,“哭有什么用呢?她問,語氣中帶著一種老道的成年人才有的睿智。”
智慧在于內心,與年齡無關。始終樂觀,堅強,并且努力在生活中踐行這種智慧,生活肯定會朝著光明的一面發展。
書中另外幾處:
“她知道自己害怕也于事無補-----而且,這樣的恐懼感之后把事情變得更糟。”
“她提醒自己,他對危險潛伏在何處要比自己看得準得多了。”
“此時的迪倫卻出奇的平靜。她昨天已經用了大半天的時間預想今天可能出現的各種狀況,最后她終于發現,除了邁出最后的腳步,隨遇而安外,她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了。”
“她已經能夠正視危險,勇敢地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懼感。
迪倫總是能夠保持冷靜,并且永遠思路清晰,思維敏捷,能夠迅速判斷形勢,作出睿智的分析,理解和決定。
智慧的生活是每個人都向往的,而智慧是可以而且應該修煉的,遇事先告訴自己保持冷靜,全面的去分析自己所面對的問題,選擇最優的解決方案。每個人想要自己生活幸福,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技能。
直面內心的恐懼感,就會發現,其實恐懼感比事情本身更可怕,恐懼感加深了我們對事態嚴重性的判斷,從而使我們慌亂,所以針對事情本身進行思考,而不要針對恐懼這種感受。
3.崔斯坦為什么愛迪倫
世人多說愛不需要理由,我卻要說,愛絕對需要理由。
崔斯坦愛迪倫,又很明白的理由。
初遇迪倫時,崔斯坦冷酷無情,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像行尸走肉一樣,一趟一趟地做著任務。
與迪倫相處一段時間之后,他認為“這個女孩已經讓曾經的自己又回來了一部分。”
他說出了這樣的話:“每一個靈魂都是獨特的,都有各自的美德和過錯。”
他的改變是脫胎換骨的,而這一切都是因為迪倫。
迪倫,“她盡力去想象如果一個人沒有了自己的身份該是什么樣的感受。自我完全由身邊的人界定,永遠沒有獨處的時刻,甚至連自己本來的相貌都不知道。她想不下去了。”
“她不想哀嘆自己命途多舛,他的壞運氣更甚于自己。”
迪倫告訴崔斯坦:“你看起來什么樣子并沒有關系,真的沒關系。你腦中和心中的那個才是真的你,知道嗎?就是你的靈魂。”
崔斯坦覺得:“這個女孩竟然會有同情心,竟然無私地考慮他的感受,他的需要,這讓他暗自吃驚。”
書中多次出現這樣的描述:“在他講述的同時,迪倫在腦海中想象著當時的情景。”或者是“迪倫聽得入了迷”,或者“她臉上寫滿了感同身受的痛苦”。
崔斯坦愛迪倫,因為迪倫是一個無私,忘我,懂得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全心全意去想象和理解別人說的話的女孩。
她不會整個心里只裝著自己,事事以自我為中心,她能放下自己的痛苦,真誠關系別人的遭遇,并且認為別人的痛苦遠甚于自己。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也能這樣無私的關心別人,哪里還會有處理不好的人際關系,哪里還會有融化不了的心靈堅冰。
這種移情聆聽,力求理解別人,感同身受的能力價值巨大,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己的生活中盡全力去踐行,為了幸福,這種努力自然是值得的。
4.迪倫的家庭觀
到達另一個世界------靈魂的世界,之后,迪倫說:“我不想見他們(指的是她的已過世祖母和嬸嬸),我只要崔斯坦。”
迪倫帶著崔斯坦穿越回人間時,崔斯坦憂心忡忡,不相信這條路行得通,迪倫盡全力說服他,迪倫覺得如果回到人間卻沒有了崔斯坦,那一切都沒有意義了。
迪倫還活著的時候,和她媽媽的關系不好,書中講到迪倫死后回憶起來才發現她和媽媽的最后一次對話竟然是一次激烈的爭吵。
迪倫的家庭觀念淡薄,她也沒有認為家庭對自己很重要或者家庭是不可缺失的。
迪倫5歲的時候,父母分開了,從此跟著母親過,再也沒有見過父親。母親喜歡念叨她,什么都要管著她。在她死后為數不多的幾次對媽媽的回憶中,也只是想到媽媽的房子以及媽媽不會覺得迪倫是純潔的。
家庭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也因人而異。
有時候如果家庭給予孩子的更多是傷害,痛楚和慘痛的回憶,那么這個孩子不會喜愛和感激這個家庭的,孩子只會怨恨和想要逃離這個家庭。
都說父母給子女的愛是無條件的,真的嗎?世上有的是不像話的父母,為了自己的虛榮和面子而惡狠狠地對待孩子;孩子一旦做錯了事,就責怪孩子辜負了自己的良苦用心;孩子貪玩,就指責孩子沒有良心,父母勤苦工作供孩子吃穿上學,孩子居然貪玩;孩子想要自由,就說孩子是翅膀硬了,要飛走了,不管父母了......
這些來自父母或長輩的責難,哪一條是真正關心孩子的?哪一條不是父母長輩只在意自己的付出和感受而完全不顧孩子的感受?
所謂無條件的愛,哪有那么容易做到。能真正做到的父母又有幾個。
我覺得沒有必要夸大家庭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溫馨的家庭能給人溫暖,愛和理解,而不健康的家庭只會給人傷害和陰影。
5.好的愛情就該像崔斯坦和迪倫這樣
崔斯坦遇到迪倫之后,從一個冷酷無情,傲慢自大的人變成了一個溫暖,有同情心,有靈魂,有人性的人,他“很久以來第一次為自己的命運黯然神傷”,“這個女孩已經讓曾經的自己又回來了一部分”。
迪倫遇到崔斯坦之后,“過去幾天的經歷讓她更好地了解自己。她不再是那個為裝不裝泰迪熊而猶豫不決的小女孩了。現在的她更加堅定,也更加勇敢。她已經能夠正視危險,勇敢地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懼感。在這方面崔斯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都說好的愛情會讓相愛的兩個人變得更好,更努力生活,更愛自己。
崔斯坦和迪倫的愛情超越生死,讓他們兩個都成長蛻變為全新的美好的人。
多么美好的故事,多么美麗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