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我看過《那年花開月正圓》長達十分鐘的片花,心中并沒有太大感覺,甚至認為這不過是一個俗套的民國大女主故事,一個片花,就幾乎介紹了劇情的全部,還有什么好期待的呢?
一個月后,我再次重看片花,幾次忍不住哽咽,因為在追劇的過程中,我已入戲。
評價一部電視劇好與不好,有時標準極其簡單,就算已經知道結局,它還能否讓你喜,讓你悲,讓你隨著劇中人物的種種經歷而心緒起伏不斷。
最新的劇情中,吳聘去世,那樣的猝不及防。
他給了周瑩最溫暖的一段感情,教會了她如何去愛,可卻突然離開,留下無盡傷痛。
遇見他以前,周瑩本是闖蕩江湖無拘無束的女子,和養父耍弄著一些小伎倆,騙點小錢,逍遙快活。
可她遇到了吳聘,這個世間最溫柔的男子,沒有任何富人家公子的傲慢,她隨便一騙,他便上鉤。
如果一切僅止于此,他就是被她騙了5兩銀子的冤大頭。
可他卻偏偏拿出了自己的名帖給她,讓她以后有困難可以來找他。
怎么會有人,善良到這種程度?她心里默默地想。
后來她從沈家逃出,因緣巧合地上了他的轎子,跟隨他來到吳家,沒想到,從此再也沒能出去。
他給了她全部的寬容,尊重和理解,為她爭取一個女人在那個時代很難擁有的機會。
她心甘情愿地為他收斂了自己的言行舉止,努力去做一個不給吳家丟人的媳婦。
更加幸運的是,公公婆婆待她都不算差,雖然有時會訓斥她,但是婆婆總是嘴硬心軟,公公雖然面冷,卻不拘一格,愿意讓她打破女子不能拋頭露面做生意的規矩。
她曾以為會陪著吳聘一路學習著將吳家的生意發揚光大,她曾以為他們會相守幸福一生。
可他卻突然去了,他為她搭建的幸福小世界也坍塌了。
后來,吳家被誣陷,公公去世,家族敗落。
她回來,撐起這個破敗的家,一步步摸索前進,雖然辛苦萬分,總算成了成功的女商人。
可午夜夢回之時,想必心中仍是悵惘的。
如果能夠安安穩穩過一生,誰又會主動走上這條艱難之路呢?
誰的成長,不是滿載著難以言說的辛酸呢?
另一邊,沈星移也同樣是一路被命運裹挾著成長的。
這個角色不是傳統意義上偉光正的男主,他從一開始就打算過著“不求上進”的逍遙日子。
我們現實中所謂正確的價值觀,往往無法接受這種毫無追求只圖享樂的人,可是于沈星移而言,
哥哥沈月生天資聰穎,所以父親并不太在意二兒子如何,只要月生將來可以繼承家業他就滿足了。
奶奶和母親溺愛他,把他當做小孩子一樣寵著,也不會要求他做任何事,只要不闖大禍就好。
他從小衣食無憂,無人管束,優越的家境注定了他出門在外也是被人追捧的。
所以他的心思常常簡單又直接,因為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不必費心費功夫。
可是周瑩卻成了例外,他以為把她收房就是對她最大的恩賜,她卻滿不在乎地出言拒絕,甚至逃跑。
他以為總有一天他會抓到她,馴服她,可當他親眼看到野性難馴的周瑩對吳聘那么溫柔體貼,恐怕心里才開始意識到所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也是有邊界的。
《紅樓夢》里有一回,寶玉在齡官那里頗受冷遇,可卻看到她對著賈薔使小性兒,很像自己與黛玉的相處方式。到此時他才頓悟,他永遠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關愛。
這世上沒有那么多的理所當然,誰也不會是世界的中心。
認識到這一點,對于從小慣于做富貴閑人的公子哥兒來說,并不容易。
沈星移徹底被推入成人世界的契機,是哥哥月生之死。
父親嚴苛管教,想讓他盡快變成月生一樣精明強干,他卻始終不太長進。
淹水缸那場戲,可以說是所有人壓抑情緒的爆發,他絕望地訴說著自己不想成為繼承人,緊緊摟著他的親人們卻聽不到他心里的無助。
父親壓根不想承認他,奶奶用了“廢物”一詞來形容他,就連母親,也要他代替月生成為家中的頂梁柱。
從此之后,恐怕他心里再怨,也無人可訴了。
成長是一件好事么?
成長會讓沈星移不再以自我為中心,懂得何為愛,何為責任。
可卻也會讓他明白,曾經年少輕狂所錯過的東西,恐怕以后都很難再追回。
不務正業一定是壞事么?
在那個信息閉塞的城市里,沈星移恐怕是第一個接觸西方新鮮事物的人,在眾人還在視洋人為異類,避之不及時,他的房間里早已擺設了各種西式用具。
他知道西鳳酒十年比十五年的好,知道味道最純正的是裕得黛,甚至知道去哪一家店鋪能喝到最好的。
他沒有他大哥或者周瑩那樣的經商天分,但他把享受生活做到了極致,擁有領先于大多數人的品鑒眼光,注定將來會成為給這個城市帶來新鮮事物的革新者。
不管多么的不情愿,周瑩和沈星移都被迫走上了成長之路,兩條道路,殊途同歸。
他們一定會成為靈魂知己,但卻不一定能夠跨過現實中許多世俗障礙。
因為,這正是成長的代價,它會讓人成熟,讓人克制,也讓人怯懦,顧慮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