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群體的意見和信念**
第一章 群體的意見和信念中的間接因素
第二章 群體意見的直接因素
第三章 群體領袖及其說服的手法
第四章 群體的信念與意見的變化范圍**
快速閱讀了《烏合之眾》第二卷,文章對于影響群體的意見和信念的間接因素,給出了以下四個部分:種族、傳統、時代、制度、和教育。直接因素:形象、詞語和套話,幻覺,經驗,理性。
- 【種族,傳統】拿自己的體會舉個例子:,每次過傳統節日,總會看到身邊少數民族或一些地區的人們,過節搞得特別隆重,穿上屬于他們少數民族的服裝,用他們特有的傳統的方式,來過節,特別羨慕。種族是所有能夠,是因為他們有一個相似的傳統。延伸一下,我舉得這個例子,劃分少數民族,是因為他們在的一些傳統很相似,有相似的文化背景。
- 【時間,制度】作者尤其強調了時間的在群體的重要性。我想起了,封建社會的官僚制度,社會制度。一些士大夫對君主的愚忠。還有《二十四孝》中的
埋兒奉母
,等一些愚昧的孝,處于當時社會制度的人,竟然把類似這種事情也當做一種孝,在當今社會,是在是不可理喻。原文中有對時間的解讀
各種信仰和思想的碎屑被時間堆積成山,從而使某個時代可以產生出它的觀念,當然,這不是像擲骰子一樣全憑運氣,這些觀念都是經過漫長歲月積累得來的,它們之所以能開花結果,正是因為時間為它們做好了準備。**若要對這些觀念的起源有所了解,就必須回顧過往,它們繼承著歷史,孕育著未來,同時也永遠無法擺脫時間的限制**。
- 【教育】:60多年前的勒龐對于當時教育的深刻見解。這也是我閱讀這一卷印象最深刻的關鍵詞。對于基礎知識,確實,能從教科書中獲取,而認為智力可以通過學好教科書來得到提高。人們正是因為接受了這種觀點才會竭盡全力去強化手冊中的知識。從小學直到大學畢業,一個年輕人只能死記硬背書本中的內容,他的判斷力和個人主動性根本沒有用武之地,對于他來說,接受教育就是背書和服從。前公共教育部長朱勒·西蒙先生寫道:“學習課程,心中要牢記一種語法或一篇綱要,重復得好,模仿也出色——這種教育方式簡直幼稚可笑,它的每項工作都是一種信仰行為,即相信教師永遠正確。于是,貶低自我,讓我們變得無能,便成為這種教育的唯一結果。”缺乏思辨能力,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對于文中的關于教育提到的一個詞感官印象
我覺得很形象。
我在大二階段,做過將近一年的家教,當時有一個孩子我對她的印象特別深,上兩年級的小姑娘,說出了一段不應該從這個小姑娘嘴里說出的話,完全一副大人的口吻。我感覺自己當時和她應該換個角色。我問她都是誰教你的,她說她媽媽。我能想象她媽媽對于剛剛這段完全是在說教,而并沒有用行動去影響她的女兒。我也沒有從她女兒身上看到話語中該有的模樣。或許這些話從孩子嘴里說出來,大人,或者她媽媽的親朋好友,老師聽到會感覺這孩子,很懂事,懂得道理很深刻,但我卻覺得不免有些不搭。對我來說,接觸這些孩子,每個孩子的表情,動作,或多或少的都會反應出家庭教育對孩子帶來的影響。當然各有千秋,個人認為在這一階段,引導孩子有一個良好的性格及態度的形成比起學習要重要的多。借用某導演說過的一句話:我們的觀眾需要引導,而不是一味的去迎合。“我們的孩子需要引導,而不是一味的去迎合。”
有時候,父母的身教比言傳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