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里有個故事,講到混沌之死: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
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大概意思如下:
南海的帝王名叫倏,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混沌。
倏和忽在渾沌的地方相遇了,混沌對待他們非常友好。倏和忽商量著報答混沌的恩情,說:“人都有七竅,用來看外界、聽聲音、吃食物、呼吸空氣,唯獨混沌沒有七竅,讓我們試著給他(混沌)鑿出七竅。"
于是倏和忽每天替混沌開一竅,但是到了第七天混沌就死了。
剛剛看書看到這個故事,書中評價:也許,正是因為鑿開七竅令混沌被眼耳鼻舌身意所擾,失去了本心,內心不再清凈,才導致了他的死亡。
如今這個時代,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被人影響也在影響著別人,外界的聲音太過嘈雜,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變得越來越難。
就像《莊子》講到的倏忽與混沌的故事,倏忽二帝明顯是好心辦壞事,混沌之死也是很讓人驚奇的。
現在真的就是我們以前說的“秀才不出門,竟知天下事”,可是既便是如此,我們會發現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信息繭房”中,每個人關注的東西都不一樣。
其實“信息繭房”沒有那么可怕,可怕的反而是我們開了眼界,見了天地,卻忘記了自己,自己的心安定不下來,被外界各種聲音所影響。
《道德經》里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混沌之死告訴我們,形形色色的誘惑,四方八面的聲音也許并不適合我們,躲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時候并沒有什么不好。
畢竟,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思想越單純心靈越清凈,才不至于過早迷失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