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音樂會由上交的印象鋼琴三重奏:鋼琴薛穎佳,小提琴黃娜,大提琴陳少俊,以及友情出演小提琴武奧烈,中提琴巴桐等青年演奏家,帶來兩首19世紀斯拉夫室內(nèi)樂的杰出作品。
上半場是柴可夫斯基的鋼琴三重奏。這首《a小調鋼琴三重奏》是他唯一一首使用鋼琴的室內(nèi)樂作品。為了紀念友人,亦師亦友的鋼琴家尼古拉·魯賓斯坦過世而作。樂曲以獨特的兩樂章結構,以及深厚豐富的情感表達著稱于世。
第一樂章悲歌,開始在鋼琴的伴奏中,由大提琴奏出哀傷的主題,之后小提琴與鋼琴依次重復著這種情緒,當樂曲漸漸提速后情緒逐漸激烈,仿佛是在回憶過去那些兩人相處的時光。音樂中豐富的素材,是多年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兩位音樂家交流帶來的靈感火光。記得在看電影的時候,魯賓斯坦常常用樂觀的語言激勵柴可夫斯基的創(chuàng)作,所以當朋友離去,那些音樂的記憶會是他腦海中不斷涌現(xiàn)的哀傷和思念。
第二樂章主題與變奏。開始先由鋼琴奏出主題,然后小提琴,大提琴不斷加入,將充滿俄羅斯音樂大氣深沉的主題用各種變奏呈現(xiàn)。到尾聲部分,充滿歌唱性的華麗旋律,和層層堆積的悲劇氣氛,在最后那輕輕的,斷斷續(xù)續(xù)的,抽泣般的鋼琴聲里,讓人沉浸在無限凄涼哀婉的情緒中……
下半場是德沃夏克的《A大調鋼琴五重奏》這首非常能夠體現(xiàn)德沃夏克民族風格的作品,完美地將捷克民間舞曲,德意志古典曲式,以及作曲家抒情浪漫的氣質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作這首樂曲時,德沃夏克在自己家鄉(xiāng)渡過一段快樂時光,所以整首曲子充滿了對祖國的深情。
第一樂章不太快的快板,開始就有了兩條優(yōu)美的旋律線。大提琴在鋼琴的柔和伴奏中唱出溫暖的主題,與中提琴小調吟唱的第二主題相互縈繞,隱隱約約的哀愁很快就在不斷的發(fā)展和變奏中爆發(fā)出戲劇張力,帶著捷克民間樂曲舞蹈音樂和民謠的豐富個性色彩。
第二樂章“杜姆卡”是源于烏克蘭與波蘭的一種民間音樂。它帶有緩慢的敘事性段落和熱情洋溢的快板節(jié)奏相互交替。鋼琴主奏與弦樂器的配合讓音樂如同翱翔的飛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
第三樂章是精彩的諧謔曲,快速度的富利安特舞曲充滿活力。令人精神振奮的舞蹈,在充滿田園詩意的中段部分對比中,把人們帶到淳樸自然,簡單快樂的鄉(xiāng)村生活。波西米亞的民族的樂觀,豁達,在這一樂章得到很好的詮釋。
第四樂章終曲也是一個快板。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都具有舞蹈音樂的性格特征,熱情奔放。每一個聲部都極具力量地展示自己的聲音,在高潮部分的五聲部齊奏極有氣勢,也許這就是德沃夏克最想表達的民族精神。
今晚音樂會中小提琴,大提琴和鋼琴的對話是極為精彩的交流,讓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