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親私信我,少折騰吧,這是該養生的年齡了,不是自己找事勞累的年齡,歲月不容人,折騰能怎么著,會有多大長進嗎,不用說成就了。
我沒有回復,因為我知道任何的回復都不能完滿的表達我的思想,更不會改變別人的思想,雖然我知道這是出于愛。
我出生于七十年代。或許是歲月增長,我總是禁不住去給我的小孩講我在童年都做了什么,看了什么。比如,在我上小學的時候,父親在朋友的邀請下兼職做了電影放映員,知道嗎,那個時候對我來說這是多么值得炫耀的事,我可以大搖大擺的進工人文化宮、蘭山路禮堂、太平路小學的露天操場看免費電影,而且還是坐在頭排。無論什么電影,只要島城有片,父親就讓我去看。離家遠些,他就騎著他的大金鹿牌自行車帶著我去。如今回首,印象最深的就是1982年了。那一年,我看了一系列國產經典影片:朱時茂叢珊的《牧馬人》、潘虹達士常的《人到中年》。當然還有每天晚上集集不落電視劇《蹉跎歲月》,主演是肖雄和趙越。
我說羨慕現在的小孩,可以到處的旅游,行萬里路。我所有的年輕時光都是守著父親看著一場又一場的電影,在同學的家里聽著一首又一首歌曲,從張薔的《愛你在心口難開》到齊豫的《橄欖樹》、從黃鶯鶯的《雪在燒》到木吉他的《散場電影》。我想象著有一天,我能夠有足夠的能力走出去,去看鼓浪嶼,去看一休和尚擦地板的地方,去看藍精靈的故鄉。
小孩說羨慕過去的我,可以自由的在大街上打沙袋,可以和同學在八大公館里玩捉迷藏,可以被藏進蘋果筐,直到天黑,頭頂著雜草走回家里,媽媽爸爸不會擔心不會大呼小叫。沒有寫不完的作業,沒有上不完的補習,沒人在乎我們的成績,自覺自律從上學的第一天起就刻在了心里。
然而,我們終究不會成為彼此,長大后我就成了你也是不可能,我們進入不了彼此的世界,分離是必然,相守永遠短暫。歷史從來不會后退,我們最終只活出了我們自己。
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你?是什么讓今天的你還不停息?說實話,我從來沒有這么問過自己,因為這從來都不是我的問題。我不喜歡冠冕堂皇的答案,因為職業需要,因為要做個優秀的人,因為……。如果有人非要我給出答案,那一定是,我就是這么長大的,沒有理由。如果非要有理由,那么,那么就是這些洞徹心靈的舊電影的緣故吧,我執拗的認為這是我和其他小孩不同的地方,父親用他最大的能力給了我他最寶貴的東西。電影中的很多句話,很多詞語,我至今都清楚的記得:人,不能沒有夢想,人沒有夢想,就是一頭驢!
我想給我的小孩種下這樣的夢想,我知道最好的人就是像孩子一樣真誠。我們要平等自由,我們也要獨立自主。就像父親當年對我始終的潛移默化一樣,水到渠成就是最好的教育。
愛的方式千萬種,我獨愛,傳承與夢想并重的這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