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記憶類的東西,我一直很抗拒。大概是畏難情緒。
記憶,不只是存在我們的大腦中,也存在于我們的感官,神經,肌肉和整個身體中。
想起讀書的時候,老師讓我們記單詞的時候,不要僅僅口頭背誦,還要用手來寫。
有時候,你拼不出單詞,但是你拿起筆就寫出來了。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實踐比單純的說教更容易記住。比如說,教小朋友植物的名稱。你說的口干舌燥,小朋友們都未必能明白,更不談記住。但是讓小朋友接觸實物,小朋友可以運用聽覺,味覺,視覺等等來理解,就很容易記住了。
注意力在記憶過程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我們給予的關注決定了記憶的持久性,有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夠隨時回憶起來。
我總是很浮躁,看什么內容,都是一眼就瞟完了,如果覺得內容不錯,就收藏起來,想著以后認真來看。但是經常沒有以后了。
寫文章或者要調用素材的時候,往往什么都記不起來。
最初的時候,沒有給予足夠的注意力,記不起來也是必然的。
理解有助于記憶,理性記憶比知覺記憶牢固。
如果你的知識可以形成一個系統的話,當你想起其中一點,其他的內容也會一并想起。
大腦是運用舊信息來理解新信息。如果我們沒法理解一件事,是因為我們沒有相應的背景知識。
還有一個概念,組塊。即把不相關,沒有意義的事件看成有意義的事件。比如說助記法。
小組塊不斷合并,形成大組塊,封裝進大腦。也就是說,我們學到的知識要跟以前學過的內容練習起來,形成組塊。比如說,我看見“理解有助于記憶”,就想起了“組塊”的概念。組塊的形成是基于理解,然后構建聯系。
發現自己的有效感官。我的記憶力傾向于通過視覺發生作用。
訓練感官敏銳度。善于發現事物的細微差別。在類似的事物中,發現了差別才好記憶。而且,訓練感官敏銳度,對我們寫文章也是很有好處的。敏銳的感官,可以發現細節,細節可以讓一篇文章有血有肉。
選擇最佳記憶時間。人的記憶力往往在清晨的時候最好。那我早上可以看看書。
向朋友敘述。養成向你的朋友盡可能詳細,有序敘述事情的習慣。我看完一本書,會向老公講一下大致情節。第一次講的時候,我都嚇到自己了,我居然全部記得。如果沒有機會講出來的話,也可以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