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在長大過程中,會持續在內心中刻畫他所感知到的這個世界,形成很多概念,有一些能清晰的用語言文字來表達,另外一些只有模糊的意識。概念就是大腦對客觀世界中物品或事情的主觀反映。我們只能通過概念來了解世界,但也能通過概念來把握和駕馭它所對應的客觀事物。而客觀世界中的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的,與之相對應,也會在大腦中呈現一個有機的概念體系。但是概念(概念體系)不一定是正確的,大腦有它的局限性,那些忠實的反映其對象的客觀秩序的概念才是正確概念。
? ? ? ? 客觀世界有兩種基本存在形式:物品和事情。物品是存在的實體,比如動物、桌子、電視等,它是一種在空間分布的東西;事情是人的活動過程,比如稻盛和夫去世、林肯被刺等,它是一種在時間中變化的東西。事情是由物品組成的,中南海舉行國宴,首要條件是中南海和其他相關物品的存在,否則這個事情就不會存在。要存在無形的事情,有形的物品是其基礎。由于文化的原因,中國人的思維中只有物品的概念體系,沒有事情的概念體系。物品的概念,比如璧、瑗、環、玦;事情的概念,比如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中國人也擅長用物品來比喻事情,叫取類比象,比如:問士以璧、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取類比象的水平很高,但難以借助抽象思維能力構建有關事情的概念體系。
? ? ? ? 一個人真正要懂事兒,一定要在大腦中有一套關于事情的概念體系來思考和傳遞,否則他的思考就是點對點的就事論事,他就不可能進行有層次的系統思考,也不可能進行有邏輯的因果思考,他就會陷入無限多的現象中。懂事兒就是他知道這個事情的概念是什么,然后能用抽象的思維去跟人交流,小孩懂事兒了表現出來就是他能用抽象的概念來討論問題了,并且是用一組概念來跟我討論問題,因為事情和事情之間是有聯系的。
? ? ? ? 建立一套關于事情的概念體系,首先要會分析事情的性質。這是一件什么性質的事情?講的是這件事情和那件事情有什么區別。性質一定是在原因當中的,是在事情發生的根源中的,是由事情的本質特征來表達的。把一件事情跟另外一件事情的性質區別開來,意思就是這不是一件事情,而是兩件事情,這兩件事情是不一樣的,為什么不一樣呢?因為他們的本質特征不一樣,我們能看到他們的本質反映出來的特征不一樣,所以他們性質不同。比如軍方留不住高素質軍醫的事情,這是一件因為待遇低引發的事情還是制度問題引發的事情,這是兩件事情。性質更多講的是,我遇到一件事情,到底應該在哪一個概念體系當中去理解這件事情,并且在這樣一種性質的事情上做出選擇,是制度問題還是人事問題,是敵我矛盾還是人民內部矛盾。弄清楚了事情的性質,就是弄清楚一件事情之所以發生的根源,然后我在這些根源上解決問題。
? ? ? ? 一件事情是由一系列的事情構成的演變過程,而一系列的事情之間,他們有主動因和非主動因的關系,主動因的事情會對另外一些事情產生推動作用并使其發生變化,要知道哪些因素到齊了,它才會開始后面的事情。如果這些因素沒到齊,比如一共有四件事情做完才能開始做第五件事情,當我四件事情做了三件,就其中一件沒有做到位,第五件事情永遠不能開始。所有的事情都有眼兒,就是下圍棋的棋眼兒,我們要是把眼兒繞過去了,這事情做不住。這個眼兒就是這件事情的成敗關鍵點,抓不住這個眼兒,我們就不能在根本上有清晰的認識,做事情就會似是而非,說起來頭頭是道,最后發現做瞎了。
? ? ? ? 以上講的是一種從有關事情的概念體系中提煉出來的邏輯思維方式,我沿著這種思維邏輯去看待自己的事情,就能看到事情的演變過程,哪個因素會推動哪個因素發生變化,主動因在什么地方發揮作用,久而久之我的思維力就會很強,我就能看到正在發生的未來,我就知道哪個是關鍵點,然后我就可以四兩撥千斤,在那些關鍵點上稍事影響,就能讓事情調整到一種正確的方向上。練成了這種抽象思維能力,養成了習慣,通過在事上練就有了經驗,在經驗上提煉,我慢慢體會到這樣是對的,就會形成管理的技能,我思維的方式就變得更加具有力量,不斷地在事上練,練出這種功夫,然后我就不斷依賴這種思考去做事情,就能看到整個全局的演繹過程,在演繹過程中就能看到成敗的關鍵點在哪里,這個成敗點抓不住,整個系統在演繹中就會失敗。
? ? ? ? 反過來,以后遇到任何抽象問題的爭論,我們要回到事實的層面,去事實層面去提煉概念,找出來抽象概念背后的具象事情,事情和事情之間是有內在聯系和順序的,沿著事情發展的邏輯逆流而上、追本溯源回到其最單純的狀態,去尋找事情的根源,這樣我才能看到他最原始狀態的性質。找到了事情的性質,就找到了棋眼兒。
? ? ? ? 最后,練成這種功夫有什么用?無所用,無所不用。人的生存方式有兩種,一種靠關系,一種靠本事。作為知識工作者靠什么本事生存,靠理論素養,靠對現實問題的思辨能力。理論素養的體現就是概念體系,就是抽象思維能力。有了理論素養,我的實踐會慢慢展開,跟我的抽象思維能力發展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