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18年11月14日):筆者最終入手一臺華為Mate20,優勢在于:
LCD屏、4000mAh電池、6.53寸大屏、有NFC、2×2 MIMO的WIFI
忍受的缺點有:
RGBW的LCD屏、有點兒貴(筆者于2018年雙11在當當自營以4199元的價格購得6+128G版本)、6G內存不夠超前(旗艦機一般都要用2~3年的,這樣成本才劃得來)、1200萬像素的后置攝像機、假960fps攝像、后置指紋識別器
更新(2018年11月10日):筆者疏忽,沒有注意到華為Mate20屏幕的RGBW像素排列,在此更新一下
2018年10月16日(北京時間),華為在倫敦發布了華為Mate20、Mate20 Pro,并于10月26日在上海發布了華為Mate20、Mate20 Pro、Mate20 X。2018年10月25日,小米在故宮發布了小米mix3。本文試以理性、客觀的角度,評價一下二者的優劣,并借此記錄下我選擇手機的心得。本文若有不嚴謹、不正確、不詳盡之處,還請各位多多提出寶貴意見。
一、二者的基本信息
型號 | 華為Mate20 | 華為Mate20 Pro | 華為Mate20 X | 小米MIX 3 | 小米MIX3 故宮版 |
---|---|---|---|---|---|
SoC | 麒麟980 | 麒麟980 | 麒麟980 | 驍龍845 | 驍龍845 |
內存 | 6+64+存儲卡、6+128+存儲卡 | 6+128+存儲卡、8+128+存儲卡、8+256+存儲卡 | 6+128+存儲卡、8+256+存儲卡 | 6+128、8+128、8+256 | 10+256 |
運行內存 | LPDDR4X 咨詢華為客服得知 | LPDDR4x | LPDDR4x | LPDDR4x | |
存儲內存 | UFS2.1 咨詢華為客服得知 | UFS2.1 | eMMC | UFS2.1 | UFS2.1 |
電池容量 | 4000mAh | 4200mAh | 5000mAh | 3200mAh | 3200mAh |
屏幕大小 | 6.53寸 | 6.39寸 | 7.2寸 | 6.39寸 | 6.39寸 |
屏幕類型 | LCD(RGBW) | OLED | OLED | AMOLED | AMOLED |
屏閃(PWM調光) | 有,≤99%亮度時以245.1Hz閃屏,頻率低,敏感的用戶會覺得眼睛酸、累 | 有 | |||
屏幕最高亮度 | |||||
屏幕分辨率 | 2244×1080 | 3120×1440 | 2244×1080 | 2340×1080 | 2340×1080 |
三圍 | 158.2mm×77.2mm×8.3mm | 157.8mm× 72.3mm× 8.6mm | 174.6mm×85.4mm×8.15mm | 157.89mm×74.69mm×8.46mm | 157.89mm×74.69mm×8.46mm |
重量 | 188克 | 189克 | 232克 | 218克 | 218克 |
前置相機 | 2400萬像素,f/2.0 | 3D深度感知相機2400萬像素,f/2.0 | 2400萬像素,f/2.0 | 2400萬像素(實際800萬像素 1.8μm)+200萬像素(1.75μm) | 2400萬像素(實際800萬像素 1.8μm)+200萬像素(1.75μm) |
后置相機 | 1200萬像素(廣角,f/1.8)+1600萬像素(超廣角,f/2.2)+800萬像素(長焦,f/2.4),AIS防抖 | 4000萬像素(廣角,f/1.8)+2000萬像素(超廣角,f/2.2)+800萬像素(長焦,f/2.4) | 4000萬像素(廣角,f/1.8)+2000萬像素(超廣角,f/2.2)+800萬像素(長焦,f/2.4) | 1200萬像素(f/1.8 1.4μm 4軸光學防抖)+1200萬像素(1.0μm) | 1200萬像素(f/1.8 1.4μm 4軸光學防抖)+1200萬像素(1.0μm) |
通信制式 | 全網通 | 全網通 | 全網通 | 全網通 | 全網通 |
天線 | 2×2 MIMO 咨詢華為客服得知 | 4×4 MIMO 咨詢華為客服得知 | 2×2 MIMO咨詢華為客服得知 | 2×2 MIMO | 2×2 MIMO |
NFC | 支持讀卡器模式、點對點模式、卡模擬模式(華為錢包支付,SIM卡支付*,HCE支付) | 支持讀卡器模式、點對點模式、卡模擬模式(華為錢包支付,SIM卡支付*,HCE支付) | 支持 | 支持 | 支持 |
WLAN | 2×2 MIMO 咨詢華為客服得知 | 2×2 MIMO 咨詢華為客服得知 | 2×2 MIMO 咨詢華為客服得知 | WiFi 2x2 MIMO | WiFi 2x2 MIMO |
GPS | GPS(L1+L5雙頻)/AGPS/Glonass/北斗/ 伽利略(E1+E5a雙頻)/QZSS(L1+L5雙頻) | GPS(L1+L5雙頻)/AGPS/Glonass/北斗/ 伽利略(E1+E5a雙頻)/QZSS(L1+L5雙頻) | GPS(L1+L5雙頻)/AGPS/Glonass/北斗/ 伽利略(E1+E5a雙頻)/QZSS(L1+L5雙頻) | GPS(L1+L5雙頻)/AGPS/Glonass/北斗/ 伽利略(E1+E5a雙頻)/QZSS(L1+L5雙頻) | GPS(L1+L5雙頻)/AGPS/Glonass/北斗/ 伽利略(E1+E5a雙頻)/QZSS(L1+L5雙頻) |
防水防塵 | IP53 | IP68 | IP53 | 無 | 無 |
充電速度 | 4.5V/5A、5V/4.5A | 10V/4A | 4.5V/5A、5V/4.5A | QC 4.0+ | QC 4.0+ |
無線充電 | 無 | 15W | 無 | 10W | 10W |
傳統耳機孔 | 有 | 無 | 有 | 無 | 無 |
紅外遙控器 | 有 | 有 | 有 | 無 | 無 |
指紋 | 后置 | 屏下、無兩款 | 后置 | 后置 | 后置 |
3D人臉識別 | 無 | 有 | 無 | 無 | 無 |
二、指標含義與優劣對比
1、如何評價哪個SoC更好?
SoC性能強不強,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手機用著卡不卡,這也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之一。然而,SoC的構成很復雜。簡單來說,可以分為運算速度、運行內存與存儲內存的速度、網速。
SoC=System on Chip,通常指CPU、GPU、NPU、內存、基帶、定位系統的集合體。同往往一型號的SoC,其CPU、GPU、NPU、基帶、定位系統是一樣的,內存會出幾款不同配置的。下表列示了SoC大致的評價角度及其功能/含義:
評價的方面 | 功能/含義 |
---|---|
CPU | 負責運算,如程序運行的速度 |
GPU | 負責圖形運算,決定著畫面變化時卡不卡 |
NPU | 決定著人工智能(AI)相關的速度,如人臉識別、識別物體、圖片中提取文字等 |
存儲內存、運行內存 | 決定著讀寫速度,如點開應用后多長時間能加載完畢 |
基帶 | 決定著可以用哪個網絡,如2G、3G、4G、5G;移動、聯通、電信;中國、美國、歐洲 |
WLAN | 決定著連接WiFi的速度 |
定位系統 | 決定著定位快不快、準不準 |
發熱 | 發熱過大,手機很可能出于自我保護,運行變慢 |
I) 運行速度快不快——如何評價CPU與GPU
若對其運算性能進行大致的判斷,可以通過看跑分和斷代來進行。現在世界上安卓機可用的最快的CPU/GPU是驍龍845和麒麟980。中端機是驍龍710和麒麟960,驍龍835、麒麟970處于中高端。
一般公布的跑分有安兔兔、魯大師、GeekBench、3DMark、AndroBench,其特點列示如下:
測試軟件 | 安兔兔、魯大師 | GeekBench | 3DMark | AndroBench |
---|---|---|---|---|
評價方面 | 綜合評價 | 只評價CPU、GPU | 只評價GPU | 只評價存儲內存的讀寫速度 |
客觀性 | 一般,廠商可通過作弊虛增一些分數 | 好 | 好 | 好 |
分數的含義 | 越高越好 | 越高越好 | 越高越好 | 越高越好 |
跑分是相對直觀的指標,但是由于國內的跑分軟件存在作弊的現象,因此參考性就弱了一些。另一種判斷的方法是斷代。
現在流行的處理器為高通驍龍系列的和華為海思麒麟系列的。由于聯發科(MTK)的處理器限制了后續手機系統的升級,蘋果A系列的處理器只用于蘋果的手機,因此二者在此不作考慮。
i) 驍龍系列
編號格式是:驍龍X
Y
Z
其中:
第一位數字
X
代表定位,分別有4、6、7、8,分別代表低端、中端、中高端、高端。其中6和7可能性能差不多,如驍龍660和驍龍710。每一檔的差距相當明顯。第二位數字
Y
代表第幾代,如驍龍801、810、820、835、845分別代表第0、1、2、3、4代,數字越大,性能越強。每一代的差距相當明顯。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定位的代的數字不可直接比較,應當換算成其推出的年份。第三位數字
Z
代表細分的級別,如驍龍820和821,就意味著二者的差距并不大,日常使用中是感覺不出來二者有何區別的。
對于高定位X
+低代數Y
的情形,大致的性能表現是高一檔定位+低一代的性能略強于低一檔定位+高一代的性能。比如,驍龍660是2017年推出的,驍龍820是2016年推出的,二者相差一代。所以660的性能略弱于820的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這只是通常情況下的規律,有一些特殊情況需要考慮,比如,驍龍660和驍龍710,660是2017年推出,710是2018年推出,盡管相差一代,而且相隔一個定位,但是二者的性能差距并沒有那么大,甚至在CPU多核運算能力一項中,二者打了個平手。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驍龍8系列的SoC,會有發熱的現象,而過熱保護會降低芯片的性能。本人親歷了驍龍820實際體驗不如同代驍龍650的體驗。
ii) 麒麟系列
編號格式為:麒麟X
Y
Z
編號的含義與驍龍的非常相似。
iii) 各種SoC的運算如何比較(重要)
通過天梯圖可以直觀地看出哪個SoC的運算能力更強,如Mydrivers提供的天梯圖:
II) 人工智能(AI)相關的性能如何——如何評價NPU
由于現在NPU沒有測試標準,因此只能說有比沒有強。
III) 應用加載得快不快——如何評價存儲內存和運行內存
通常廣告中會說4+64G、6+128G,其中前者(4、6)為運行內存,后者(64、128)為存儲內存。運行內存的大小決定著能同時開多少個應用,存儲內存決定著能安裝多少個應用、存多少張照片及其他數據。除了容量之外,評價內存的方面還有讀寫速度,這決定著打開應用后加載得快不快。
i) 容量
通俗地講,運行內存的大小決定著能同時開多少個應用,存儲內存決定著能安裝多少個應用、存多少張照片及其他數據。比如,開著微博、今日頭條、微信,相互切換時,可能會看到應用需要重新加載,也就是等一會兒才能用,而不是切換后能立刻用,這就是因為運行內存太小。又比如,由于國人多用微信,因此手機出現卡頓,有一種原因是:微信記錄多->占用存儲內存多->可用存儲內存少->手機卡頓
。
因此,如果想讓手機流暢地運行,至少需要(日常安裝支付寶、微信、淘寶、滴滴打車、大眾點評+照片與錄像)64G,才能不去顧及存儲內存是不是快滿了。如果安裝的應用更多的話(還安裝游戲、58同城、其他社交軟件、視頻網站類應用等),則至少需要128G,才能不去顧及存儲內存是不是快滿了。至于運行內存,則要看各家手機廠商系統調度是不是優秀,由此可能會導致8G的運行內存感覺不如6G的。但是,現在至少應該用6G的運行內存。至于為什么手機需要的運行內存越來越大,是因為國內應用的功能越來越豐富與強大,需要占用的運行內存越來越多。
ii) 讀寫速度
運行內存的讀寫速度的衡量指標,即形如DDR3
、LPDDR4
這樣的指標。概括起來,這種指標的格式是:前綴
DDR第幾代
。現在比較快的是LPDDR4X
,其中前面的LP
代表低能耗(Low Power),后面的4X
代表第4代的加強版(X)。
存儲內存的讀寫速度的衡量指標,有“斷代式的”存儲芯片的規格標準,還有更詳細的AndroBench的跑分。現在最好的存儲芯片是UFS2.1標準的。
a) 存儲芯片的規格標準
存儲芯片按規模標準分,可分為eMMC系列和UFS系列。其中,UFS系列的讀寫性能遠高于eMMC系列的,在使用手機時能明顯地感覺出來使用UFS系列存儲芯片的手機加載應用的速度快許多。因此,在現在的手機市場中,旗艦機多為UFS系列,而eMMC系列多見于中端機和低端機。
每個系列下,還有細分的代。如eMMC4.0、eMMC5.1、UFS1.0、UFS2.0、UFS2.1,其中后面那個x.y
表示的就是第幾代。代的數字越高,性能就越強;小數點前的x
變動一位帶來的效果,要遠高于小數點后y
變動一位帶來的效果,可以理解為小數點后y
的變動,是小幅度的升級;而前面x
的變動,是大幅度的升級。
有些廠商,為了“揚長避短”,故意不寫出存儲芯片的規格標準。如當年的華為P10閃存門,就是華為不標注存儲芯片的規格標準,在實際生產中將eMMC5.1、UFS2.0、UFS2.1都用于華為P10的生產中,導致消費者實際使用的感受不一。
b) AndroBench的跑分
以華為P10閃存門事件中的三種不同規格標準的存儲芯片為例,說明一下AndroBench的跑分的含義:
eMMC5.1 | UFS2.0 | UFS2.1 | |
---|---|---|---|
Sequential Read | 280.81 MB/s | 590.96 MB/s | 739.3 MB/s |
Sequential Write | 94.15 MB/s | 148.74 MB/s | 179.08 MB/s |
Random Read | 29.12 MB/s | 111.39 MB/s | 169.01 MB/s |
Random Write | 12.68 MB/s | 55.74 MB/s | 139.92 MB/s |
數據來源:華為花粉俱樂部論壇《買P10一定要用androbench測試讀寫速度》
第一項Sequential Read表示連續讀取的速度,如從該手機拷出4K錄像文件時的速度,大約就是這個速度。
第二項Sequential Write表示連續寫入的速度,如往手機中拷4K電影文件時的速度,大約就是這個速度。
第三項Random Read是影響日常使用手機體驗的最關鍵的指標之一。它表示零碎地讀取文件時的速度,如微信等應用的加載速度。
第四項Random Write是影響日常使用手機體驗的另一最關鍵的指標。它表示零碎地寫入文件時的速度,如安裝應用時的速度、使用各種應用的速度(使用應用時需要寫入各種零碎文件)。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eMMC5.1規格的芯片在各方面都落后于UFS2.0,其中最關鍵的Random Read一項,相差近4倍,極大地影響了手機使用體驗。
IV) 支持哪些網——如何評價基帶
現在大多為全網通了,所以關心這個東西的人并不是很多。但是這里還是要寫一寫。比如蘋果iPhone Xs的信號差,就是因為基帶性能弱造成的。當然,評價這個需要產品投放到市場后才能得知。盡管業內知道高通的基帶性能上強于Intel的(iPhone Xs信號差就是因為使用了技術稍差的Intel的基帶),但是這為大眾所知,還是通過iPhone信號差的事件實現的。
2G、3G、4G中的“G”是代(Generation)的意思,幾G就是第幾代移動通信技術。
我國內地的手機信號制式比較復雜,現在有2G、3G、4G與移動、聯通、電信交叉相乘共9種情況,再加上每一代中又有細分,總結起來就更加復雜。關于制式與各家各代網絡的對應,由于對于在國內使用手機的讀者也沒有太多用處,所以這里先Mark一下,以后補上。
還有的手機有“高鐵模式”、4×4 MIMO,這些說的都是基帶的功能。高鐵模式,顧名思義,就是在高鐵上信號不容易斷。m
×n
MIMO是指的下載時可以用m
根天線,上傳時可以用n
根天線,這樣可以提高網速及網絡反應(響應)的速度。所謂網速,大概是指一個大文件多快能下完;所謂反應的速度,大概是指點開一個鏈接后多長時間有反應。
對于使用雙卡的讀者,這里需要多說一些:雙卡中的副卡信號為什么有時那么差?
下表為各家網絡不同代的網絡質量,即網用著卡不卡:
網絡質量 | 2G | 3G | 4G |
---|---|---|---|
移動 | 好 | 差 | 城市中好 |
聯通 | 差 | 好 | 農村中好,城市中差 |
電信 | 一般 | 一般 | 一般 |
數據來源:網絡上的各種評論與作者的實際使用體驗
不同家、不同代(G)的網,所能承載的數量類型不同,詳細情況如下:
支持的數量類型 | 2G | 3G | 4G |
---|---|---|---|
移動 | 通話、短信、數據流量 | 數據流量 | 通話(VoLTE)、數據流量 |
聯通 | 通話、短信、數據流量 | 通話、短信、數據流量 | 數據流量 |
電信 | 通話、短信、數據流量 | 數據流量 | 通話(VoLTE)、數據流量 |
數據來源:各網站及自媒體,以及作者實際使用體驗
注:VoLTE通話是指的利用4G網進行通話,其特點是通話時數據流量不斷。現在,移動的VoLTE已經大面積鋪開,電信的正在進行第一批試點。
概括起來,聯通的“托底”在3G,其他兩家的“托底”在2G。
一些雙卡雙待手機,對于其副卡能使用的網絡,有些不說,有些不作為重點來宣傳。通常副卡支持的網絡有這樣幾種情況:
- 都只支持各家的2G網,且不能雙電信卡
- 支持移動、電信的2G網,支持聯通的3G網,且不能雙電信卡
- 支持移動、聯通的2G和4G網,支持電信的4G網,可以雙電信卡
- ……
總之,在使用雙卡時,一定要考慮好信號強弱、手機副卡支持的網絡。
V) 連WiFi的速度快不快——如何評價WLAN
WiFi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來說說如何評價WiFi快不快。
i) 頻段與協議
現在大多數手機都支持了最快的ac 5GHz的WiFi,因此本段僅作簡要說明。
有些手機介紹時,會寫
支持協議 802.11a/b/g/n/ac 支持 2.4G WiFi / 支持 5G WiFi
其中a、b、g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多用的是n和ac。n對應的頻段是2.4GHz/5GHz,ac對應的是5GHz,二者的優點、缺點如下表:
頻段 | 協議 | 單根天線網速 | 信號穿透 | 信號干擾 | 支持多天線 | 最多支持幾根天線 |
---|---|---|---|---|---|---|
2.4GHz | 無/b/g/n | 2/11/54/72Mbps,慢 | 強 | 多 | 否/否/否/是 | -/-/-/4 |
5GHz | a/n/ac | 54/300/433Mbps,快 | 弱 | 少 | 否/是/是 | -/2/2 |
數據來源:WIFI無線協議802.11a/b/g/n/ac的演變以及區別、關于無線網卡速度科普、wi-fi功能 支持802.11 b/g/n,最高支持72mbps是什么意思啊
注:“無”代表802.11協議
以后預計還有ax協議,支持2.4GHz和5GHz,單天線速度可達600Mbps。
ii) MU-MIMO
MU-MIMO=Multi-Use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大概的意思是說,能用幾根天線。比如,ac 5GHz 2×2 MU-MIMO,速度是433Mbps×2=867Mbps(四舍五入)。WLAN部分有多根天線的手機,可以使用MU-MIMO技術提高網速,同時還可以增加信號,如小米6多天線(視頻鏈接)。
數據來源:小米官網
VI) 定位系統
目前可以或將可以提供全球定位服務的有:美國GPS、中國北斗(2020年將可進行全球定位)、俄羅斯GLONASS、歐洲Galileo。目前最常用的是美國GPS。
定位是通過衛星進行的,其原理很復雜,涉及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大概的原理是手機與衛星之間打一束電磁波,通過往返時間差計算出衛星與手機的距離,從而確定手機在地球上的位置。其中,這束電磁波的頻率有多種,現在常見的是L1(1575.42MHz)+L5(176.45MHz),以前常用的是L1。利用L1與L5雙頻進行定位可以更準確,如小米8和華為Mate20:
數據來源:華為Mate20上海發布會直播錄屏 35'34''
VII) 發熱
芯片在運行時發熱不可避免(焦耳定律),衡量發熱程度的指標是熱設計功耗(TDP=Termal Design Power),單位W。此數越小越好。但是這個指標廠商往往不公布,需要看評測實測發熱數據,如下圖:
數據來源:扒一扒:為什么小米5發熱嚴重的黑鍋沒能成功甩給驍龍820
2、如何評價哪個屏幕更好?
評價屏幕,可以從以下方面來看:
形狀尺寸:5寸~8寸
材質:LCD、OLED
-
顏色
色域及其覆蓋程度:sRGB、NTSC、DCI-P3
色差:delta-E
分辨率
最高亮度、最低亮度
對比度
*邊框大小
I) 形狀尺寸
這里說的是屏幕的尺寸(即能“出人兒”的那部分的大小),不是整個手機有多大。所謂的屏幕多少寸,是指的屏幕對角線長多少英寸。一般非全面屏(有厚厚的上邊緣和下邊緣)推薦5~5.5寸(16:9),全面屏(幾乎整個面都是屏幕)推薦6寸左右。再大的話,不方便單手持,不建議購買。
至于屏幕的長寬比,完全看個人喜好。值得注意的是,現在非16:9的屏幕看視頻、玩游戲時很可能會有黑邊,即18:9等長型的屏會浪費掉一塊區域。
至于非矩形的屏,如劉海等一系列“印堂發黑”的屏,如iPhone X、小米8、華為Mate20系列,則對于一些以前的應用有不兼容的情況——黑印堂下的內容看不見。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放入3D人臉識別模塊、聽筒、相機等組件。當然也有放下而且沒有黑印堂的,如小米MIX3、華為榮耀Magic2。他們將將屏幕做成可滑動的,以解決上述問題。另有蘋果正在研發屏幕開孔技術,以后手機就可能有“痣”。這種異形屏就看個人喜好了。
II) 材質
現在廣泛使用的屏幕的顯示技術有LCD(液晶)和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各自的優點及缺點列示如下:
LCD | OLED | |
---|---|---|
色彩鮮艷 | 一般 | 更鮮艷 |
黑色不會顯示成深灰 | 黑色不純凈 | 黑色純凈 |
省電 | 一般 | 更省電 |
低亮度下護眼(不閃) | 護眼 | 不護眼 |
定格久了屏幕不留影 | 不留影 | 留影 |
造價 | 低 | 高 |
*注:壽命方面不是問題,因為手機使用1~2年就會換,盡管LCD屏幕的壽命比OLED的長。
關于OLED低亮度下閃屏毀眼睛的問題,這里解釋一下:由于OLED這個技術的限制,導致OLED屏不能發出某一亮度下更暗的光(調光強是通過調節電壓實現的,而OLED在一定電壓下不能發光)。若想將屏幕調得更暗,只能通過另一種方法間接地實現——讓屏幕快速閃。比如,讓OLED屏每秒閃240次(240Hz),每一次中1/3的時間滅,2/3的時間亮,而由于閃得太快,人眼覺不出閃爍,只能看到屏幕變暗了1/3。以前的日光燈管、白熾燈作為讀書用燈就是因為閃爍的問題而被淘汰。經作者實測,盯著低亮度OLED屏幕15~20分鐘后,眼睛就開始澀、癢。
檢測OLED屏是不是會閃的方法,是打開手機的相機,將防止閃爍的功能關閉或調至固定頻率,對著待檢測的手機屏幕照。若屏幕中出現明暗條紋,則說明屏幕是閃爍的;若換過“各種”頻率后,手機相機中的屏幕都沒有出現明暗條紋,則說明屏幕不閃。所謂“各種”是指,若試過各種整數的取樣頻率都沒有出現明暗條紋,則若該屏幕閃爍,則其閃爍的頻率是
的公倍數,則其最小的閃爍頻率是
的最小公倍數。
上面這段話比較費解,下試舉例說明。比如,我曾用60Hz的取樣頻率的相機去照一個低亮度的OLED屏幕,出現以下現象:
則說明該屏存在閃爍。我曾用50Hz的取樣頻率的相機去照另一個低亮度OLED屏幕,出現以下現象:
則說明該屏幕不閃爍(0Hz)或其閃爍的頻率是50Hz的整倍數,即50Hz、100Hz、150Hz、200Hz、……
如果用50Hz、60Hz的采樣頻率的相機去照屏幕,發現都沒有出現明暗條紋,則說明該屏幕不閃爍(0Hz)或其閃爍的頻率為300Hz的整倍數,即300Hz、600Hz、900Hz、1200Hz、……
但是,我的相機僅支持50Hz和60Hz的采樣頻率,所以測試就僅止于此了。
III) 顏色
a) 色域及其覆蓋程度
所謂色域,是指的人眼可見的顏色的一部分,常見的色域標準有sRGB、NTSC、DCI-P3。色域越廣,即包含的色彩越多的屏幕,色彩就越豐富、越鮮艷。色域通常以下圖表示:
數據來源:CSDN:色域相關
一般來說,手機廠商都會如此描述手機屏幕的色域:
94.4% NTSC色域
DCI-P3
第一種描述的意思是,屏幕能顯示94.4%NTSC色域中的顏色的色彩。第二種描述的意思是,屏幕能顯示DCI-P3色域中的一部分,其實相當于什么也沒說,因為它并沒有說這“一部分”是百分之多少。這種情況下,就只能去看真機了。
b) 色差
所謂色差,就是顯示出的顏色和原本要顯示的顏色有多大差距。色差越大,顯示的真實程度就越差,衡量的指標為平均誤差 ,或者用色域圖來表現。
越大,色域圖中兩個三角相差得越大,則色差越大。一般廠商都不會公布屏幕色差情況的,有時會出現在一些手機評測的文章中。
IV) 分辨率
屏幕顯示圖像的原理是將圖像分成若干個小格,每個小格只顯示一種顏色。如果小格太少,則人會覺得顯示效果模糊、有鋸齒。如果小格很多,則人感覺不出來是小格在顯示各自的顏色。因此,“小格”的密度DPI(dots per inch,像素密度)就成為了衡量屏幕顯示是否清晰的標準,即每一英寸長度上有多少個“小格”(像素)。蘋果公布的人眼感受不到“小格”的分界線是300DPI,大于此數為“合格”。手機廠商公布的形如1920×1080
等指標,即分辨率,表示該屏幕橫有1080個“小格”(像素),縱有1920個“小格”(像素)。
有時,廠商并不會直接給出這個數字(像素密度),那么,就需要我們用像素密度與分辨率的關系式來計算了:
值得注意的是,300DPI這個分界線只適用于LCD屏幕。對于OLED屏幕,要將計算出的,才可以與300DPI進行比較。原因在于,OLED屏幕中像素的排列,并非LCD那種棋盤式的方陣排列,而是交錯排列的。如圖:
數據來源:無2K不A屏 為什么OLED屏幕需要更高的分辨率?
LCD屏也不是都不需要換算。對于RGB排列的LCD屏,DPI按上述公式計算后可以直接使用,但是LCD屏若是RGBW排列, 那DPI需要。
V) 最高亮度、最低亮度
最高亮度決定著在陽光下手機屏幕上的字能否看得清,越大越好。推薦最高亮度在600nit及以上的屏幕。
最低亮度決定著手機開到最暗能到多暗,主要用于臥室等暗光環境下護眼,越低越好。曾有廠商推出過最低亮度在1nit的屏幕。這個指標廠商一般不會公布,需要本人拿到真機去體驗。當然,上述的1nit已經足夠暗了。
VI) 對比度
抱歉,這個我真不太懂。。。學習了相關知識之后補上。大致的意思是,對比度越低,就越感覺像是黑白電視那種屏;對比度越高,越覺得色彩鮮艷。聽說OLED屏的對比度一般比LCD屏的高,至于到底高不高,我這輩子是不能知道了。。。T_T
VII) 邊框大小
有的評測文章用平均邊框寬度來衡量,還有的算劉海,有的不算。反正我是覺得,算那么多,還不如去看一眼海報或真機,看對了眼兒了就行了,管它算出的邊框寬度有多少呢!咱們不能刻舟求劍是不是?(手動滑稽臉)
3、如何評價電池容量?
最起碼中端SoC配3000mAh以上的電池,頂級SoC配3500mAh以上的電池。頂級SoC配4000mAh的正常用,中端SoC配4000mAh可勁兒造!
順便說一下電池的mAh是個什么單位。回憶一下初中的物理知識:
仔細一想,mAh這個單位是電流×時間啊,和能量的單位相差一個電壓啊!由于咱們手機的電池絕大多數鋰電池,其輸出的電壓保持在3.85V附近(一說是3.7V),因此缺少的這個電壓是3.85V(3.7V)。坐過飛機的讀者應該知道,機場要求攜帶的充電寶總能量不能超過160Wh,其中超過100Wh就要經航空公司批準。這個Wh就是能量單位。還有平時交電費時說的一度電,其學名叫KWh,1000Wh=1KWh。
4、如何評價相機?
這就有些玄學了,成像質量這東西見仁見智的東西,盡管有一個DxOMark的網站對相機成像質量給出了評分。最根本的,是你看過去第一眼感覺好就是好,哪來的那許多理論?
但是,算命先生也得懂點兒理論不是?盡管算命有蒙的成分,但是也得知怎么蒙。下面簡單說一下相機如何進行評價。
I) 像素數量
這個和屏幕那段講的一樣,像素越多,成像越清晰。現在常見的像素數有800萬、1200萬、1300萬、2000萬、4000萬。其中,4000萬算是非常高的了,800萬也就能拍個自拍,還省去了磨皮。
II) 感光像素大小
感光像素的大小是指的相機感光元件上每一個像素點的邊長有多少。一般是在1μm(1μm=0.001mm)左右。1.4μm算大,1μm偏小。感光像素越大,噪點越少,成像質量越高。所謂噪點,就是這樣:
III) 光圈大小
光圈大小表示進光量有多少,光圈越大,進光越多,噪點少,成像質量越好。光圈f/x
表示,其中x
是2附近的一個數字,數字越大表示光圈越小,如f/2.4、f/2.0、f/1.8。f/1.8算是手機中很大的光圈了,f/2.4太小了,拍夜景就不要想了。
IV) 白平衡
這個就去看實際拍出的照片吧。所謂白平衡,是指的會不會拍出色差。比如,黃燈下把水泥地面拍成綠色。
V) 各種夜景增強的技術
相機拍夜景最難,因為提高ISO很可能出現噪點,降低ISO很可能就拍出一片黑,最終影響成像質量。有以下幾種方案可以減少噪點,其中多張合成、大光圈是解決方案中最好的:
涂抹:涂抹后成像會不清晰,這招只適用于像素特別高的相機來使用。一般這招廠商不會主動宣傳
多張照片合成一張:解決方案非常好,有的是讓相機上瞬間拍好多長,然后合成出一張,有的是直接兩個攝像頭拍下來,然后合成一張。這需要手機的運算能力特別強(如NPU或AI芯片),否則拍一張照片要等很長時間。這招一般廠商會作為賣點主動宣傳
延長快門時長:釜底抽薪之計,但是需要用三角架或者你的手特別穩,否則拍出來是重影。同時也不能拍運動的物體(當然你需要這種重影的藝術效果除外)。廠商不會宣傳這種條件苛刻的方法的
大光圈+大像素+光學防抖:大光圈提高了進光量,從而在保持整體亮度不變時,可以適當降低ISO值,從而減少噪點,是釜底抽薪之計。大像素可以增加感光量,減少因感光像素間的干擾導致的噪點。光學防抖可以一定程度上讓相機保持穩定,從而可以通過延長曝光時間來減少噪點,提高成像質量。但是延長曝光時間這一招就不能用于拍運動的物體(當然你需要這種重影的藝術效果除外)。這招一般廠商會作為賣點主動宣傳
像素四合一:通過犧牲清晰度來減少噪點,有些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意思。當然,如果像素特別高的,四合一也無妨,但是效果一般,無法抵抗手抖。這招一般廠商會作為賣點主動宣傳,多用于前置攝像頭
VI) 相機的其他方面
這塊創新的疆域無窮,比如:
AI識圖+自動調色:讓手機自動識別場景,讓草更綠,天更藍,水更清,人面色更紅潤
整容級的美顏:隆鼻、瘦臉、亮眼、磨皮、袪痘、美白、蘋果肌、……請女士們自己試用感受一下
廣角鏡頭:能拍的視角更廣
光學變焦:其實就是多了幾個自身放大倍數不同的攝像頭,但是拍遠處的東西特別管用,如黑板上的字、松鼠
背景虛化(人像模式):讓前景實,背景虛,模擬出大光圈單反相機的文藝感。這個原理是讓手機把前景部分從照片中扣出來,然后把背景虛化,最后把前景放回去。但是前景扣錯了就麻煩了,比如iPhone X、小米A1……簡直是用了還不如不用
這塊本著不看廣告看療效的原則去看就好了。
5、如何評價防塵防水?
平時小心點就是了,不作死就不會死,iPhone Xs號稱最高級防水(IP68),扔水里不也進水了嗎?
6、如何評價充電速度?
就充電效率而言,充電功率越高越好(多少V×多少A),但是有觀點說快充傷電池。我的觀點是,網上沒有說快充特別傷電池的,因為這些快充方案都是經過多次試驗的。若是覺得電池不行了,花幾個錢去換一塊就是了,別讓手機沒電耽誤了你的正事。
這塊深入的了解,我還需要學習。。。以后補上。
7、如何評價無線充電?
這么點兒充電的功率真的是杯水車薪,標準的是5W,相當于以前的5V/1A的,開著導航都能把這點兒功率抵消掉。這個功能就是聊勝于無吧。
無線充電有一個好處,就是如果手機沒有耳機孔,卻又想用有線耳機,那無線充電就不失為一種解決方案。
8、如何評價紅外遙控?
作者親身經歷,2016年買了小米5s,當時覺得沒有紅外遙控,買虧了。后來才發現,紅外遙控沒用過幾次。不過若是有紅外遙控,家里的電視、空調找不到遙控器時,這東西真管用。
9、如何評價NFC?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中譯名叫“近場通信”,大概的意思就是刷北京公交卡的這個技術。手機的NFC功能分為讀卡、寫卡、卡模擬,以及P2P模式。此功能乃錦上添花。
模式 | 舉例 |
---|---|
讀卡 | 看看公交卡里還有多少余額 |
寫卡 | 給公交卡充值 |
卡模擬 | 空中發放一張公交卡 |
P2P模式 | 兩個手機碰一下就能傳東西 |
NFC-SIM卡 | 電話卡上帶NFC,需要手機支持這個功能 |
iPhone的NFC只能卡模擬,不能讀、寫、P2P。小米的和華為的NFC功能就比較全。組合起來也很有用,比如:
讀+模擬=把門禁卡復制到手機上,上班不用帶門禁卡了。
讀+寫=幫上一輩給實體公交卡查余額、充值。
10、如何評價指紋識別?
指紋傳感器的原理分為光學的(手機上不用了)、電阻的(成熟、識別速度快)、超聲波的(可以穿透屏幕,多數支持濕手解鎖,反應稍慢)。
至于指紋的位置,前置的可以在手機放在桌子上時解鎖,后置的就必須把手機拿起來。就這么點區別。至于有人說后置指紋不美觀,影響后背的一體性,這個就見仁見智吧。
11、如何評價3D人臉識別?
就問你敢不敢把它用來支付?來一個和你長得像的,不就能騙過去了嗎?個人覺得現在這還不太靠譜,而且有了它,十有八九會有黑印堂(劉海)。等技術成熟一些再說吧。況且安卓機現在也還沒有人臉支付這一個功能呢。
提醒一下讀者,華為Mate20 Pro版分為指紋+3D人臉識別和只有3D人臉識別的,如果買了后者,那就。。。一夜回到解放前,支付時只能輸密碼了!大家小心!
12、如何評價取消傳統3.5mm耳機孔?
銀行的U盾就用不了了。。。充電時插不了耳機也是個事兒。其他方面倒沒什么。
13、如何評價尺寸(三圍)?
大屏小屏,各有所愛,你喜歡就好。不過切忌方鑿圓枘——小手用大屏。
14、如何評價重量?
換算成斤你就有感覺了,200克就四兩了,你自己想想。。。150克左右較好,不過為了大電池,重量是必須要犧牲了。
三、如何評價華為Mate20和小米MIX3
開門見山,哪款我都不推薦,因為哪款都有我認為的硬傷。
硬傷:
OLED屏,糙者不清晰+低亮時毀眼,細者低亮時毀眼,所以我直接斃掉了Mate20 Pro、Mate 20 X、小米MIX3
電池容量:小米MIX3 頂級SoC+3200mAh電池,斃!
沒有指紋識別:華為Mate20 Pro無指紋版,斃!
存儲芯片不是UFS:華為Mate20、華為Mate20X,斃!而且這點居然沒在華為的官網上說明。。。我是去查NOTEBOOKCHECK才知道的Mate20是RGBW排列的LCD屏,PPI=381,合286,差評。。。
所以只剩下華為Mate20了。。。我喜愛的小米怎么了T_T
小問題:
黑印堂(劉海):華為Mate 20全系
后置相機像素:小米MIX3,略低
運行內存:華為Mate20是DDR4,比LPDDR4X(華為Mate20 Pro、小米MIX3)慢了一些
好評:
雙頻GPS:全體好評!
大電池:華為Mate 20全系好評!
像素高:華為Mate 20 Pro、Mate 20 X好評
WiFi雙天線:小米MIX3好評,華為的沒查到
充電速度:華為Mate 20 Pro好評!
四、忠告:不要成為新機的第一批試用者
不要成為新機的第一批試用者!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多少眼花繚亂的指標,也比不過市場的反饋!
這樣做的原因在于,有一些指標是不能量化的,有一些指標是廠商故意隱瞞不說的。倒不是說看指標沒用,而是它不能包治百病。
筆者當年買到的有硬傷的手機,就是因為沒有遵守這一條準則。遙想那是2016年,我要換手機,沒等市場的反饋,就挑了一個小米5s,結果疏忽了SoC發熱這個事,結果驍龍頂級的SoC一直萎著,夏天完全就當低端機用啊。。。發熱這個指標不能量化,只能等市場的反饋。
最近華為Mate20系列推出后,我的一個朋友在第一時間買了華為Mate20 Pro,結果有些后悔,抱怨屏幕看著太累,說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盡量不看手機。。。買了不用,買它卻是為何?原因就是華為在發布時沒有說屏幕有低頻的屏閃,體驗店中短時間試用也感覺不出異樣。當然這也不能怪華為,宣傳自家東西時,肯定是全說好話。而能不能聽出弦外之音,能不能聽出哪里沒講,就要靠手機方面的常識了。 在此勸告各位:不要做第一批新機的試用者!
初稿完。祝讀者能買到心儀的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