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剛學會走路的時候,總愛下地,不喜被人抱在懷里,大人剛撒了手,他就開始爬高上低,不是磕了頭、摔了跤,就是亂抓了東西去吃。一副無知無畏,想要跟這個世界聊一聊的樣子。你呢?你是否還能像孩子一樣,為著內心的歡喜,不顧一切去探索這個世界嗎?
11月中旬的北京,秋未盡,冬已來,滿大街都是黃透了的銀杏。
APEC剛結束,家里就來暖氣了,進屋后升騰的熱氣暖身又暖心。對我這個格外怕冷的姑娘來說,前些天接近零度的日子,真是難熬,一想到可以睡舒服服、踏踏實實地睡個熱和覺,就開心不已。
你看,這時候的人是多容易滿足!因為怕冷,初冬降至就期待來暖氣,可過段時間,雪下了、天干了,這位怕冷的姑娘估計就會抱怨北方冬日的漫長,再開始期待來年的春生夏長,懷念南方溫潤多雨的天氣。此時的滿足與歡欣,到時怕早就忘干凈了。
小時候剛學會走路,我們就愛往外沖,看到別人手里拿了什么好吃的,總想湊上前要過來嘗嘗;上小學了,剛學會加減乘除,就回家跟爸媽顯擺,說你乘法表倒背如流了;再等到了中學,進了大學,更了不得了,會談戀愛會旅行了,感覺這世界都在眼前,就等你去征服了??蓪擂蔚氖?,一出了大學你就蔫兒了,在生存壓力和自我成就中掙扎徘徊,再加上父母的期待、同學的攀比和自我的精神滿足,沒等你反應過來就被卷入洪流中,只剩拼命喘息、奮力擺動肢體,才不至于被浪拍死。
更要命的是,突然看到前方有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剛想上岸來個日光浴,身旁就傳來各種奇奇怪怪的聲音:“前面還有更美的地方,別在這兒浪費時間??!”、“聽說這山后面有野狼,別上岸呀,萬一被吃了呢?”、“前面的大哥說這兩天氣候不好,馬上要下雨了,一下雨這地方就得被淹了,日光浴?你快別做夢了!”...
你看,就連動個念想,什么沒說什么也沒做,就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人朝你大吼大叫。一會兒可能你就忘了剛剛那個念想,忘了那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映入眼簾時的興奮與激動。
這種狀態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怕冷的南方姑娘來北京兩年了,呆的越久,越常感受到。像APEC走后滿屋升騰的暖氣,像小時候別人遞過來的糖果,像剛剛背熟的乘法口訣表,像第一次牽手、接吻時的滿心歡喜,所有這些短暫的滿足感,只充盈在生活的那一瞬間。很快,我們奔著前路,又有新的期待,試圖尋找持久的滿足感,尋找能牢牢攥在手里的---安全感。
這種安全感是什么?我不太想探討哲學層面的問題,生活中的迷失、困頓、焦慮和痛苦,這些負能量跟積極的情緒狀態一樣,是恒常存在的,我們想要攥在手里的安全感,大多數時候是為了減少負能量的干擾。有人說內在達到平衡與滿足就夠了,去靈修、打坐、參禪靜坐吧,可面對瞬息萬變的外部世界,忙于應付生活的普通人,哪里有閑去做這些?
工作、生活和愛情,這三個生而為人就無法回避的問題,終極的困頓都落在了“我要成為誰”這個問題上,安全感也一樣。20歲的時候,我們會抱有幻想,想象自己成為歌手、廚師、旅行者、設計師、企業高管或全職太太等等,30歲、40歲的時候,很多人離夢想越來越遠,幸運的一少部分人或許正從事著當初夢寐以求的職業,不過我打賭,他們現在做的一定跟當初夢想的不同。所以說,無論任何年齡段,當發現自己不喜歡自己的時候,我們內心多少會迷茫和不安。
說到這兒,什么自我尋找、存在的意義啊,這些憑你現在的閱歷和智商根本解決不了的問題,還是不要去想了,想了也是咨詢煩惱。倒是去想想你喜歡自己什么,討厭自己什么,想想生活中的哪些狀態最讓你舒服,哪些最令你討厭,身邊哪些人是你樂于接近的,哪些人是你所厭惡的,去觀察自己,去感受,去生活,這樣就夠了。
“親愛的,有一天我老公問我為什么我們大學不在一個寢室卻會成為最好的朋友,我說因為你體貼,會關心人,讓我覺得很暖。我始終記得以前在我們三樓的那個大陽臺,我不開心你會給我個擁抱,所以在我心里你是暖的?!?/p>
“哦,是嗎?我那時候有那么貼心嗎?”
“但畢業以后,特別是工作后,你變得越來越硬,可能是職場和公司文化的影響,潛移默化的,節奏快你也跟著快了,這沒有好壞之分,各有魅力,關鍵看你自己喜歡哪一個自己,作為旁觀者,我會把我的感受說給你聽,因為希望你內心是開心、幸福的?!?/p>
前幾天,跟大學的閨蜜有了這么段對話,于我心有戚戚焉。愿你也一樣,不要成為那個你討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