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以后才明白,該買的都還沒買,該來的都還沒來!”
這首歌大概是這么唱的,用來形容眼下的我,一個單身大叔再貼切不過了。
有房嗎?有,也有貸款!有車嗎?有,即將報廢!有媳婦?這個真沒有。
好了,回到正題,工作17年,從來沒有換過單位,只有一次短暫的借調,本不想再回來可是未能如愿。
那次借調讓我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價值,至少薪水體現出體制內和體制內的巨大差別。
1998開始工作,1999年轉正,稅后6000,那時北京平均工資也就1500左右吧。
借調發生在2006年,一家外企給我每月20000,以至于我在那里上的稅超過了我在體制內原單位的薪水。
媽的!原來大家那么愿意去外企呢,雖然我不習慣那里的氛圍和動不動就寫郵件推卸責任的企業文化。
再出發? 為了什么?
回到現在,我在一家都市報做新媒體編輯,聽上去比傳統記者高大上一些,其實也就那么回事,面對無數次領導強橫的kpi考核,一次次隨意漲,完成了也沒有激勵,其實也完不成,即使是他自己上手。好幾次我都想說“you? can? you up "? 后來一想算了,反正也就這樣了何必再撕破臉皮自討沒趣。
于是我決定再出發,再出發為了什么?其實說理想有些大尾巴狼,理想早隨著10多年的消耗欠費了,說情懷還是有一點的,想做點能影響別人的事情,或者可以將來出去吹牛 回家給兒子上勵志課的事情。想象一下場景,“你爹我,當年如何如何如何”? 。 10年前,我自己覺得還是有可以給兒子吹噓的東西,比如走過世界30國家,雖然多半是出差吧! 比如得過大大小小新聞獎吧啦吧,雖然現在人們不在乎吧!比如當過奧運火炬手,雖然那是政府推薦吧! 基本上成績都是10年前的了,就算今年又得了新聞獎,自己內心已然沒有什么波瀾和興奮,唯一關心的是獎金是不是比幾年前高了?自己屁顛屁顛地去問同事,得到的答復是“去年的新聞獎獎金還沒有發!你這個就算發也就1000吧!” 媽的,瞬間失望透頂,看來買電動車的計劃又要泡湯了——陪伴老子縱橫天下的吉普車多次罷工,我估計這兄弟挺不過2016了。
決定離開,這一次不再糾結,盡管心中有些不舍,但知道是時候和某些人說再見,是時候和自己打小夢想的職業說拜拜了。
再出發,絕對不是為了錢,盡管這也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希望能體面地奮斗,有尊嚴地活著,支撐起未來的家庭。 既然看不到希望,索性換個賽道去追逐新鮮。
發簡歷? 不斷面試
哥以前可是有人挖的,現在居然要去招聘網站發簡歷,想想就心里有點奇怪,好在決心已下,那上面也沒有自己認識的人,整理個簡歷還不簡單。一個下午搞定,滿懷信心地整理完就發給了兩個朋友,幫忙推薦,同時在拉勾、智聯、獵聘開始發。主要是拉勾,因為自己只想去移動互聯網,pc門戶時代的輝煌錯過了,現在可一定要搭上移動班車。
人老珠黃?發出去的簡歷10個5個沒信,2個查看,其余的邀請面試的也多半是小公司,那我也去,就當熱身了!不出去怎么知道世界變化有多快,現實有多殘酷,自己幾斤幾兩呢。
第一個面試是一個創業公司,似乎這年頭全世界都在創業。好吧,后來發現其實就是一個軟文公關公司。(未完待續)